器捐天人交战 声纹卡推家属一把

彰化基督教医院期望「有声心跳卡」让捐赠者家属能透过心脏有力的跳动声音,感受到亲人的生命延续。(彰化基督教医院提供/孙英哲彰化传真)

器官捐赠的最后一关通常是家属,为协助完成器捐,器官捐赠移植登录及病人自主推广中心推出「器捐声纹卡」,录下器捐者心声,临终时播放给亲属听;台南奇美医学中心利用3D列印仿真器官,弥补器捐后大体的缺憾;彰化基督教医院则推出「有声心跳卡」,让家属能感受到生命的存续。

民众签下器官捐赠同意书后,到临终前仍须尊重家属意愿,才能完成器官捐赠。器捐病主中心去年6月推出「器捐声纹卡」,透过记录下捐赠者的心声,临终时播放给亲友听,减少家属决策时面临情感交战,上路至今已有破千人注册,603人创立编号,328人录制器捐心愿。

器捐病主中心说,曾有位签下器捐的民众仅和妈妈分享过器捐意愿,当他临终时,妈妈遵循他器捐意愿,却受到爸爸和姊姊反对,最终在妈妈坚持下捐出,但妈妈也面临极大压力与不解。直到整理捐赠者遗物时,发现他有将器捐意愿写进日记,才让心愿曝光。

器捐病主中心表示,许多民众常认为「器官捐赠是我的事」,然而真走到临终时,面临器捐决定的却是家属,因此平时与家属的沟通非常重要,声纹卡能在最后时刻将器捐者的心声播放给家属听,助器捐者完成心愿。

彰基器官捐赠移植委员会去年发挥创意,录制移植成功者的心脏跳动声,制作「有声心跳卡」送给捐赠者家属,以受赠者的心跳节奏,让家属感受到无尽延续、永恒的爱,获得安慰与力量。

发想「有声心跳卡」的彰基护理师叶倩如说,去年初有位19岁女孩发生意外送进医院,女孩的母亲想起女儿乐于助人的心,因此让女儿遗爱人间。但母亲希望能看一看女儿捐出去的角膜,因医学伦理无法让家属接触受赠者,想到录制心脏受赠者的心跳声送给这位母亲。

叶倩如指出,直接录制心跳的声音很困难,因此选择将心脏超音波的声音录进有声卡片中,只要家属想要听,打开卡片就可以听到。这位母亲收到「有声心跳卡」时,双手颤抖且满脸泪水,不敢置信,如同感受到女儿生命的延续,真的很感动。

传统观念认为人死后要保全躯体完整,影响器捐意愿。奇美医学中心自2016年底起设置3D列印实验室,列印仿真的心脏、肾脏、肝脏等器官,于术后放于捐赠者体内,「捐哪种器官就补回去」,弥补器捐者家属的缺憾,也让器捐者更有尊严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