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构建“四位一体”驻外服务体系提升劳务协作质效

“我是平塘西凉的,我通过家里面的各种平台,以及QQ群、微信群传播以后,知道东莞大朗这里有一个平塘就业局开设的劳务协作站。来到这里以后,站里面的工作人员接待得比较热情,而且为我们提供多方面的工作,让我们能够在厂里面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节日的时候还会组织我们聚在一起吃饭、发放礼物,感觉就像在家一样,非常幸福。”黔南州平塘籍务工群众陈德会满心欢喜地说道,刚到广东的时候,他徘徊多日都不曾找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在协作站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下,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岗位。

近年来,黔南州抢抓新一轮东西部协作重大机遇,不断加大驻外劳务协作服务体系建设,聚集“一站连两端”服务功能,构建“四位一体”驻外服务体系,为66万省外务工群众提供跟踪服务保障,切实提升劳务协作质效。截至目前,全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稳定在70%以上。

纵横联动建好三级服务联动体系

近日,黔南州人社局与福建省人才考试评价有限公司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并为黔南州驻福建省福州市劳务协作站揭牌,标志着黔南州与福建省在人力资源交流合作方面踏入新里程。

“未来我们将重点从高质量建设劳务协作站、高质量开展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促进黔南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三个方面与福州市加强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招聘、培训、促进就业等工作,逐步努力构建黔南籍外出务工人员赴闽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招培就’体系。”签约仪式现场,黔南州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表示。

近年来,黔南州横向统筹整合州县两级资源力量,纵向主动对接浙江、广东、福建等重点劳务输出地开展劳务协作,在结对帮扶省市和黔南籍务工人员集中地区有序建立了一批劳务协作站(点)。

部署“总站”。通过大数据分析全州66万赴省外务工人员情况,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广州、宁波、福州建立黔南州驻外劳务协作总站,统筹调度、协调、指导和服务三省的劳务输出、稳岗就业工作。截至目前,全州在外共设立劳务协作站33个,覆盖长三角、珠三角六省14个地区。

建实“分站”。按照“多输即建”原则,统筹各县(市)在5000人以上的劳务输出集中地建立29个县级驻外劳务协作区域分站,进一步夯实外出务工人员稳岗就业服务保障基础,尤其是三都县分别在广州、上海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的稳岗就业服务中心,在4个地区下设联络服务部,在促进稳岗就业、服务事项异地办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织密“网点”。全面摸底排查黔南籍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发挥外出就业“优秀农民工”“带头能人”作用,打造驻外劳务协作服务点或稳岗就业基地,明确专职驻点服务联系人开展劳务协作服务,不断巩固在外务工人员稳岗就业服务单元。截至目前,全州已建立稳岗就业基地12个,累计挖掘培育外出务工“带头能人”1472名,带动就业3万余人。如,平塘县“带头能人”张树堂发挥亲缘、地缘优势,累计带动2000余名贵州老乡在广州稳岗就业,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政企驱动构建三方服务促进体系

“我们日常工作主要是走访企业、走访罗甸籍务工群众并建立台账,反馈到县里面去,我们在走访企业和群众的同时,也会宣传我们罗甸县招商引资的一些优惠政策,希望企业到罗甸投资兴业。”黔南州罗甸县驻广东省东莞市劳务协作工作站站长彭天宇说。

近年来,黔南州聚焦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站点主抓等重点,不断提高劳务协作服务水平,实现对务工人员服务从求职到稳定就业全过程覆盖。

坚持政府主导,扩大协作“朋友圈”。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在建优驻外劳务协作站(点)上获得人力、物力、财力等保障,进一步提高劳务协作质量。定期与广州、常州等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召开劳务协作交流会,逐步建实互访交流、信息互通、组织输出、技能培训、专家服务、人才交流等多领域协作关系。今年以来,州县两级与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省多个地区新增签订劳务协作协议20余份。

坚持企业主体,延长岗位“供应链”。充分发挥劳务协作站(点)驻地优质人力资源机构作用,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合作,鼓励劳务公司参与驻外劳务协作站(点)建设和运营。依托劳务协作站,加密与劳动密集型、技能紧缺型以及黔籍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园区走访频次,分类收集建立企业岗位归集库,实行岗位进出“动态管理”,促进转移就业。创新联合广州人才集团等大型人力资源机构,收集大湾区用工岗位,在贵州省驻广东省劳务协作南部区域总站宣传屏每日滚动播放。今年以来,全州各类人力资源机构累计收集就业岗位30万余个,月薪资8000元以上占20%左右,5000元至8000元占30%左右。

坚持站点主抓,拓宽协作“服务圈”。主动对接广州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人社部门,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城市资金支持,统筹资金资源力量,开通“点对点”免费返岗专列,为跨省务工群众提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服务。在全省首先开通“就业我帮”省外务工服务热线“4008549158”,通过建立服务平台、明确服务内容、制定服务机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24小时岗位推荐、职业指导、劳动维权等服务。在全省率先试点推开“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水平。2024年春节期间开通“点对点”免费返岗专列8趟、组织包车127余班次、自驾车750余辆次,累计有序转移劳动力1.44万人。截至目前,全州开展“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班8期,惠及385名外出务工人员。

多方聚力深化三项协同保障体系

今年9月,“才聚黄埔・山海共济”2024年广州市黄埔区—黔南州长顺县劳务帮扶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长顺县举行,现场43家企业提供了岗位2000余个,主要目的是帮助黔南未就业群体实现就业。招聘会现场,气氛热烈,来自长顺各地的高校毕业生、求职者带着个人简历前来,广州企业代表热情、耐心地回答求职者的问题,详细向求职者介绍各自企业的概况、招聘岗位要求等相关情况。从年初到现在,这样的招聘会在黔南州各县市有序开展着,这得益于驻外劳务协作站的一次次“牵线搭桥”。

黔南州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推进劳务协作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强化党建引领。聚焦服务工地群众就业、培训、维权等各方面需求,以党建引领持续建强组织、拓宽载体、健全体系,助推劳务协作站建设规范化及运营服务高效率。如,三都县探索成立务工行业党委,规范指导务工就业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依托流动党员党支部,创新推行“1+1+3”党员联系服务工作机制,明确1名农民工党员与1名流出地党员村干部联系,1名农民工党员带动3名以上农民工就业并常态化进行联系,以倍增效应最大化发挥驻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如,罗甸县围绕“组织建设、教育培训、联络服务、经费保障”等要素探索出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暂行办法、“劳务协作+”流动党员党支部管理制度等,在浙江金华、广东白云等9个城市设立“劳务协作+”流动党员党支部,实现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进行双向管理、双向服务、双向监督。

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印发黔南州在广州市建立对口帮扶劳务协作服务工作站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驻外劳务协作站(点)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劳务协作站站点设置、建设措施、工作要求,各站点分别制定劳务协作站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确保劳务协作站作用有效发挥。如,罗甸县深化驻外“劳务协作+”工作平台建设,县人民政府统一下达驻外劳务协作站(点)年度目标任务并开展考核,选派优秀干部驻站工作,目前累计选派省外驻站干部达31名。

强化资金保障。对劳务协作站建设运营明确资金支持和驻站人员保障,州级劳务协作站每年州级财政划拨30万元工作经费、县(市)工作站每年经费20万元,有效保障驻外劳务协作站正常运转,外派人员参照州人民政府驻外办事处同等人员标准享受差旅及有关生活补助。近年来,黔南州累计投入劳务协作站建设运行资金600万元,驻外劳务协作站运转成效显著。

因地制宜做优四化规范监管体系

“我们家乡有很多老乡在这里务工,感谢你们大老远来看望我们,有家乡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在这里上班心里更踏实了,干劲更充足了”。东莞大朗镇强宏服饰有限公司平塘籍员工朱启学说。今年春节前夕,黔南州人社局组成工作组赴东莞市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对接交流活动,在平塘县驻东莞劳务协作站与驻站人员、黔南籍外出务工“带头能人”以及部分在莞创业务工人员进行座谈交流,慰问了部分黔南籍农民工代表。

黔南州通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劳务协作新路径,持续细化实化协作机制,提高协作水平,推动劳务协作不断走深走实。

细化建设指引。制定黔南州驻外劳务协作站创建规范指引,对劳务协作站场地设置、人员匹配、经费要求、制度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明确,提升劳务协作站标准化建设水平。

强化日常管理。建立劳务协作站日常调度管理机制,定期调度站点人员配置情况、为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跟踪服务情况、岗位收集推送情况等,及时汇总分析劳务协作工作态势。

深化监督考核。出台《黔南州驻外劳务协作站管理考核制度》《黔南州驻外劳务协作服务站站长、副站长、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系列文件,对运营成效好的协作站,给予奖励表扬,增加工作经费,对优秀驻站干部,纳入提拔使用人才库,对工作较差的通报批评,形成奖惩并举的良性机制。

优化站点设置。全面梳理、摸排现有劳务协作站人员配置情况和作用发挥情况,结合驻地黔南籍外出务工人员数量,采取整合、优化等方式,适时对驻外县级劳务协作站进行动态调整,进一步对协作站设置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覃周毓、姚祝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