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陆青年失业率

图╱中新社

15~24岁台湾青年失业率

大陆青年失业率停了五个月之后,日前恢复公布,去年12月青年失业率(16~24岁)降至14.9%,比6月的21.3%降低许多,然而真的改善了吗?很难说,因为两项统计内涵不太一样。

两者的差异在于新版的统计范围排除了在校学生,也就是想兼差而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过去算失业者,新版则不再列为失业者,当然,找到工作的学生,也不列为就业者,待其毕业后才会纳入统计。

版本不同 反映不同问题

大陆去年停止发布青年失业率,被嘲笑盖牌,日前恢复公布又遭质疑是政治数据。事实上,不同版本的青年失业率,反映不同层面的问题,这就好比消费者物价与核心物价皆可衡量通膨,前者食、衣、住、行、育、乐皆在统计之列,后者不含蔬果及能源,借以排除气候、战争干扰,以之观察通膨的长期走势,我们不会因为核心物价排除了波动大的项目就说它是政治数据,因此,嘲讽新版青年失业率为政治数据,未尽公允。

当然,大陆青年失业率此次改版,理应让新版数字回溯数期,使新旧版有个联系,才不至于让两段期间资料各唱各调,2014年我们国民所得改版,从1993 SNA改为2008 SNA,GDP大增6,000亿,为让外界释疑,主计总处就回溯七年做新旧版本对照,这对政府统计公信力,大有助益。

青年失业率的改版,衍生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不含在校学生的青年失业率,一定会比较低吗?就理论和实务来看,未必。这就如同消费者物价与核心物价,风调雨顺时消费者物价涨幅较低,然而只要台风多来几个,战争多打几回,则核心物价会平稳许多。

我们以台湾的资料来探讨两个版本的青年失业率,孰高孰低,我国官方虽没有公布大学生找工作的相关统计,但有公布「含在学及肄业的大学以上学历」就业、失业,也有公布「取得大学以上学历」的就业、失业,两者相减即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失业人数。推论一下,在学及肄业的大学生会落在哪个年龄层?多数应该在15~24岁这个区间吧,如此运算一下,即可大概估出不含在校学生的青年失业率。

依此法所估得的2013年、2022年台湾新版青年失业率(15~24岁不含在校学生),分别是14.7%、14.1%,比原版青年失业率13.1%、12.0%来得高,这一结论与大陆恰恰相反。这说明台湾的学生有较多的打工机会,因此排除学生之后的青年失业率反而升高。由此可知,两版的青年失业率孰高孰低,并非放诸四海皆准,国情不同,青年人偏好的差异,都会影响统计结果。

新旧版对照 提升公信力

依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劳动力的定义,只要在资料标准周找工作失败,就是失业者,学生也好,社会人士也罢,都适用同一定义。大陆创编新版青年失业率,增加观察面向,自然是好事,然而原版亦属重要,最好予以保留或让新版回溯数期以资对照,时间数列才不致出现空窗期,果能如此,其政府统计公信力当可大大提升。

小档案■失业统计以15岁以上(或16岁以上)民间人口为调查范围,分为劳动力及非劳动力两类,非劳动力是指在资料标准周没有工作意愿的人,有工作意愿且去找工作者都算劳动力,校园里的学生多数是非劳动力,但如果他们去找工作了,就属于劳动力,找到了就是就业者,没找到就是失业者。

小档案■大陆国家统计局1月17日说明青年失业率改版的思惟:2023年我国16~24岁城镇人口中,在校学生占比6成多,近6,200万人,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非兼职工作,如果把在校学生包含在分年龄组内,会把在校寻找兼职和毕业后寻找工作的青年混在一起,不能准确反映进入社会真正需要工作的青年人的就业、失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