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环文系、竹松社大 带民众走入湿地探索「蚵学园区」

清大环文系与社大举办「蚵学园区—寻蚵启事」系列活动,带民众走入湿地、关怀生态。(清大提供/王惠慧新竹传真)

清华大学环境与文化资源学系与竹松社区大学共同举办「蚵学园区—寻蚵启事」系列活动,带领民众走入湿地,开启寻蚵之旅。环文系主任郑国泰说,台湾是海岛国家与海洋依存关系甚深,身为岛国之民更应了解环境面临的威胁与改变,此次与竹松社大合作,关注新竹沿海生态、村落议题,以香山蚵业为主轴,盼透过转化教育,展现社会影响力。

新竹香山有得天独厚的海岸湿地资源,也是全台湾最北边的养蚵场域,香山的蚵曾是地方对外出口的大宗产业,但却因重金属污染事件与蚵农老化的问题,导致蚵业急遽萎缩,产业与技术无以为继。而蚵的养殖存续,不单体现着产业的脉络,亦与香山湿地的生态系统息息相关。

活动由竹松社大社团的师生共同规划,结合爱竹导览社的香山湿地走读、巫婆戏剧魔法故事屋的戏说沿海历史、《蚵仔夜行军》的绘本导读以及揭开蚵仔养殖的秘密等一系列的「蚵学园区—寻蚵启事」活动,将从香山湿地踏查开始,沿着土地与海洋给予的线索,逐步梳理「蚵」的存在脉络。在「蚵学」的谐音与意涵之下,期待能唤起民众对于香山沿海文化、产业、生态的关心。

在走读香山湿地的过程中,民众发现从来不知道海山渔港边的植物大有来头,无论是防风植物还是防沙植物,除了植物的生长的特性之外,在种植的选择上居然也具有人文与历史背景,让民众惊呼大有所获。

而在香山湿地踏查过程中,那些快速移动的小螃蟹们,在爱竹导览社钟锦增社长的介绍之下,也能试着从步伐与外型中点出和尚蟹与角眼沙蟹,不再只是以「螃蟹」代称,这是本次学习一大亮点,更是借由香山湿地的博物馆特质,发展海洋教育。

竹松社区大学徐竫主任说,民众逾8成不知道香山有养殖牡蛎的产业,甚至有部分的民众是第1次来到香山,这也让他们重新检视民众与海之间的距离。知名的动物保育人士珍.古德曾说:「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远眺外海蚵架,期待「蚵学园区」计划能持续结合社区与当地居民之力,透过寻蚵的活动开启地方文化与海洋保育推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