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开工作坊 吴念真谈学生写作「一点感动会加很多水」
清大聘请「台湾最会说故事的欧吉桑」、导演吴念真担任驻校作家,并从23日起举办3天的写作工作坊。(王惠慧摄)
清华大学聘请导演吴念真担任驻校作家,学生听到纷纷抢着报名。吴念真说,这次接受清大邀请,盼以自身经验提供建议,也想更了解年轻人关注的议题,被问到学生的写作,他则说文字应用漂亮,可惜内容相对空泛,或许跟仍缺乏生命经验有关,一点感动会加很多水。
吴念真也说,答应驻校最大的动机,是想知道现在在学的年轻人最关注的、与自身有关的社会议题。(王惠慧摄)
清大聘请「台湾最会说故事的欧吉桑」、导演吴念真担任驻校作家,并从23日起举办3天的写作工作坊。消息一出得到热烈回响,原本招收15位学生,但因报名太过踊跃,最后收到13篇小说、5部剧本、3篇散文及2篇报导文学,共23位学生,吴念真也大方同意增加名额,也有台大、阳明交大学生慕名前来旁听。
谈到现在学生的写作,吴念真说,这可能是老人之言,但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非常好,大概是从小接触文字,但也许生命经验并不太足够,所以有时文字很漂亮,但内容「总是空空的」,小小的一点感动会加很多水。
吴念真形容,就像台湾话常说「一粒田螺九碗汤」, 就觉得稀释的作品本身也有力量,但这问题可能跟生命经验有关。
学生该如何增进说故事的能力,吴念真则认为,这与表达能力有关,他说,过去的人看长篇小说、听交响乐有完整结构,年轻人不这么做,例如脸书超过300字就要写「文长慎入」,他认为,若不能看长篇的东西,则无法经过结构性的思考,才会缺乏表达能力。
吴念真说,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非常好,但也许生命经验并不太足够,有时文字漂亮,但内容空空的,小小的一点感动会加很多水。(王惠慧摄)
至于AI创作带来的影响,吴念真则说,其实过去还没有AI的年代,人们的创作共同的取向,就是多数人都会写同样的题材,或是多数人会用一样的方法,去看待一样的题材,会成为作家或与众不同,就是因为写法、呈现方式跟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
吴念真说,先前他曾在政大教课,有基本的剧本课程、排练舞台剧,甚至正式演出,花了很长时间,但这次清大来邀约,他担心近来由于忙碌、年纪也大了,身体比较不好,担心无法陪伴。
最后决定答应清大的邀请,吴念真说,是他想到能请学生提出不限形式的作品,从作品出发来讨论,如此一来,或许可以把他过去的经验,与学生作品相对照,或者在创作过程中给予一点点建议,或讨论各种题材,可以如何呈现。
而吴念真也说,答应驻校最大的动机,也许是透过这样的机会,他才能认真的看到,现在在学的年轻人最关注的、与自身有关的社会议题是什么?然后学生会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让他充满兴趣,最后也答应教课。
清大华文所硕士生苏柏蓁(左)是绿光剧团的剧迷,特地从家里带来全套《人间条件》的剧本书,请吴念真签名。(王惠慧摄)
清大人社院学士班大三的洪睿辰说,这次他以自身家庭故事为素材创作剧本,想借由这次工作坊请教吴念真如何写作台语台词。清大华文所硕士生苏柏蓁则说,自己是绿光剧团的剧迷,他也特地从家里带来全套《人间条件》的剧本书,也同时创作小说和剧本,盼开启跟导演的更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