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座谈中国疆土焦虑与未解之谜 学者专家吁台湾应强化凝聚力争取国际话语权

▲周三青年日举办座谈,讨论中国疆土焦虑与未解之谜。(图/记者陈弘修翻摄,下同)

记者陈弘修/台北报导

总统赖清德日受访时指出,中国如果真正重视领土完整,应检讨清朝与俄罗斯帝国签订的《瑷珲条约》,该条约割让了大批远东精华地区的领土。对于赖清德的论点引发国际媒体关注,台湾公共策益召集人、台湾智库副执行长董思齐表示,中国对台湾的主张并非单纯为了追求领土完整,而是试图挑战国际法体系,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他认为,台湾必须强化内部凝聚力,同时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在大国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Y’s Day「周三青年日」16日晚间举行青年座谈,主题为「一点都不能少?中国的疆土焦虑与「自古以来」的未解之谜」,董思齐是在这场座谈中做上述表示,同场受邀与青年分享观点与想法的来宾还包括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江雅绮、政治评论员汪浩、台湾教授协会会长陈俐甫、台湾守护民主平台理事宋承恩、政治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副教授魏百谷,以及淡江大学战略所助理教授马准威。

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江雅绮认为,「一点都不能少」的固有领土概念是根基于中国的错误逻辑、错误数据以及错误诠释,但却牵动台湾的命运,也影响对全世界都非常重要的两岸关系,亟需厘清。

台湾教授协会会长陈俐甫强调,中国所说的「固有领土」完全是政治术语和骗术,大家应该了解历史,才不会受骗。他表示,割地放弃中国主权是清朝咸丰皇帝决定的,不能将历史黑锅推给签订《瑷珲条约》的外交官,至于《北京条约》其实是明文规定汉人聚落将设界碑,永不割让,因此中国并未丧失主权,反而是中国和俄国人一起侵略西伯利亚的原住民主权。

▲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江雅绮。

▲台湾教授协会会长陈俐甫。

对于中国「固有领土」如何因应时空背景而产生弹性,政治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副教授魏百谷以中国和苏联(俄罗斯)的边界谈判为例表示,1989年戈巴契夫访问北京,中国和苏联关系走向正常化,但当时适逢六四事件发生,西方国家抵制中国,使得中国无法承受「失去苏联这个盟友」,因此,双方从1994年起便开始磋商东西两段领土边界,但过程「黑箱」,完全不公布,直到2001年签订《中俄睦邻友好条约》和2004年《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双方的国界才底定,中国失去大量领土。

淡江大学战略所助理教授马准威认为,民族国家是人造的事物,疆域是妥协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未提到领土,反而是中华民国宪法明文指示「固有疆域」,前者因自认继承中华民国,因此有了领土问题。他强调,东方其实没有西方民族国家的疆界概念,反而较为重视文化认同,「我们应该从全人类的观点来思考,寻求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领土问题,而非一味强调固有领土」。

▲政治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副教授魏百谷。

▲淡江大学战略所助理教授马准威。

▲台湾守护民主平台理事宋承恩。

台湾守护民主平台理事宋承恩直言,要回答台湾主权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如何看待台湾主权」。法律是论辩之学,重点在于用对我们有利的论述来说服国际,支持台湾主权,台湾人对台湾的主权,早已不需透过「中华民国」来诠释;中华民国在台湾的主权是国共两党的竞争时蒋介石提出的论述,现在已无用武之地。台湾主权应该向前看,不走回头路。

政治评论员汪浩则指出,中国知名历史地图学家谭其骧曾说,地图的边界线有时偏向中国、有时偏向邻国,这是「根据中共领导人和邻国的关系而定」,可见中共对自己的「固有领土」并无定论,纯粹是政治看法的产物。汪浩也表示,自己在1970年至1980年代在中国求学时,大量学习俄罗斯抢占中国领土的血泪历史,但在中俄和解后,这些历史就从教科书中消失,不再提起,让他完整见证伪造历史的过程。

台湾公共策益召集人、台湾智库副执行长董思齐呼吁,台湾年轻一代应该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无论是参与国际组织还是推动人权议题,都是台湾在全球舞台上发声的机会。面对中国的压力,台湾必须强化内部凝聚力,同时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青年朋友应勇于走向国际,为台湾未来在大国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政治评论员汪浩。

▲台湾公共策益召集人、台湾智库副执行长董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