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 大陆为何焦虑
(图/中新社)
在「认知即现实」的国际社会中,由话语权塑造的认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尊严。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天马行空,不在乎旁人说三道四;邓小平时代的中国韬光养晦,不争论不折腾。而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21世纪,中国却常常焦虑于国际话语权的缺失及其形象受损。
这种焦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声音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相称。第二,国际社会经常有意无意地误解、曲解中国的声音。比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被曲解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和转移国内过剩产能,被指责为建立排他性经济势力圈和债务陷阱。总而言之,中国国际话语权焦虑来源于「说话没人听」,来源于「好心被当驴肝肺」。
之所以说话没人好好听,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缺乏话题设置能力、缺乏提供基于现实的逻辑自洽故事的能力。
国际话题设置能力。提出国际社会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提供引起国际社会共鸣的话题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第一步。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气候变化与地球温暖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和讨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不管是否成立,紧扣后冷战时代的走向和战略,各国国家不可能不关注。中国希望说话有人好好听,首先就需要研究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人类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否则,又怎么能希望外人静下心来倾听你的声音呢。
讲好中国版故事。提供话题固然重要,但是围绕这些话题提供基于现实的逻辑自洽的中国版叙事更加重要。中国版叙事既包括中国叙事,也包括基于中国视点的世界叙事。第一,直面国际竞合的现实。中国版叙事应该是基于人类或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尽管和平和发展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大趋势,但是俄乌战争以及中美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给和平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只有直面这种威胁才可能提出真正引起国际社会重视的话题。
第二,基于客观真实的叙事。公开透明是中国版叙事的基本前提。任何文过饰非、套话空话都不可能让人信服。「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很先进,中国政府和企业单位也做了很多艰苦卓绝的工作,给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之所以常常被海外和国际社会误解,很大原因可能是相关数据公开不够,透明度不高。
第三,逻辑自洽的叙事。中国故事之所以很难被国际社会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叙事比较模棱两可,使用了与国际社会的常识差距甚远的概念。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怎样从新的角度来诠释可以被国际社会可理解可接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依然是中国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国际话语权的获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无须焦虑过度操之过急。中国通过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树立起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形象。只要中国出于公心,持之以恒,一定会站到国际话语权舞台的中心。到那个时候,中国声音不但被人倾听,还会被人尊重和落实于实际的行动之中。(作者为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