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盈自由的鞋 傳承兩代人:大自由繡花鞋

从迷你如指头到一般正常鞋号,大自由绣花鞋都有制作。(摄影/Cartar)

【◎文/苏宇翎 ◎摄影/Cartar】

盐埕大沟顶风华对老一辈人来说,曾经鲜明熟悉,位于兴华街与七贤二路一带的兴华市场,形式多为半楼仔,一楼当作店面,楼上储藏室就暂作休息空间,无论何时都是熙来攘往、摩肩擦踵。曾经喧嚣热闹,如今除了街头的鞋店跟发廊,还有大自由绣花鞋还营业着。

1953年创立的「大自由绣花鞋」红字白底的简朴招牌就挂于大沟顶兴华市场狭窄走道上,走道两侧的铁门与店面,恍若搭起了一条时光隧道。现年87岁的第一代老板陈仲和已经退休,不再动手制鞋,每日穿著白整衬衫与西装裤看店,偶尔在客人拿鞋来维修、下订时,聊上几句。

今年87岁的陈仲和现在已经不再制鞋,手艺传承交予儿子打理。(摄影/Cartar)

踩着风光与美丽 手工绣花鞋的细腻

现在接手制鞋的是小儿子陈建霖,他早先从日本留学回来后,遇到母亲过世,便开始回家帮忙。虽从小耳濡目染,但自己动手学习后,才发现与想像中不同:选楦、设计打版、布样裁剪、缝制内里、拉帮鞋面、黏合、大底磨合到完成鞋底修整,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他也才知晓,父亲早期学习制鞋,亦是一步步走到现在。

陈仲和本是澎湖西屿人,国小毕业后在同乡介绍下,就到当时高雄「银座」(国际商场)学习制鞋,慢慢发现自己对制鞋的热忱。他说:「我喜欢创新,跟人家不一样,所以我决定专心做绣花鞋,只要穿上我做的鞋子,走路都能轻盈、自由自在,鞋子不需要成为负担。」尽管退伍后先到火力发电厂上班,利用下班之余不忘情制作手工鞋。

绣花鞋款式也从朴素简单到栩栩如生的绣图都有。(摄影/Cartar)

他拿着木制楦头,指着脚跟鞋面处,缓缓地说:「这里,很多鞋子,客人脚一踩就塌了,我的绣花鞋不会,你怎么踩它都会立起来,不容易塌。」观察到当时绣花鞋的欠缺,陈仲和进行改良,从小细节,就能看出他心细如针。后来辞去工作专心做鞋,不仅在当时的大新百货热卖,更受到贸易商青睐,外销到日本。

陈建霖源于对母亲的思念与守护,从家园到老顾客,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摄影/Cartar)

二代传承一份情 守护与信赖相依

随着时代变迁与技术进步,手工绣花鞋逐渐式微,大自由绣花鞋之所以坚守在兴华市场里,陈建霖是这样说的:「总是会有人需要我们,那些歌仔戏的、道士、信徒、庙宇,都知道我们在这里。」

陈建霖拿出各式各样的绣花鞋,不仅鞋号可以从正常尺寸到如拇指一节般迷你大小,款式也从朴素简单到栩栩如生的绣图,就连鞋底都能从薄款到高达3吋半。

左为妈祖软身所用,右多为信徒还愿订制。(摄影/Cartar)

「现在大部分有制鞋需求的都跟宗教相关,像这双3吋半高的鞋子,是一位道士订制的,这位道士觉得穿高一点比较有气势。」陈建霖又指着一双手掌大小的绣花鞋说:「像这个是要订制给妈祖软身穿的,我们通常尺寸会作大一点,因为软身脚是硬的、没有弹性,大一些比较容易套。」

若说手工绣花鞋之于陈仲和,是对事业的热爱与创新,那对于陈建霖来说,更像是守护着那些还需要他的客人们。窝在母亲嫁妆之一的裁缝机前,他踩着电动针车、手拿着鞋面随着针线下上「唗唗唗」的声响,细细密密地缝合起来,传承两代的大自由绣花鞋,依然持续点亮市场里的走廊,让我们在不同年代都穿着舒适、迈步自由。

地址:高雄市盐埕区兴华街23号

电话:(07)561-4867

【完整内容请见《高雄画刊》2024年No.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