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400万个男人,每天都想“变”成女人

因为性别虽有不同,男女两性却是混杂的。

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从一性向另一性摇摆的情况,往往只是服装,显示了男性或女性外表,而内里的性别,则恰恰与外表相反。

——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逐渐在世界各地普及,并获得了许多英语系国家中多数LGBT族群和媒体的认同。

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如今,也有人在词语后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儿(Queer)和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

在这其中,LGBT中的T(transgender),即跨性别者是最让人难以理解的。

国内,多数人对于跨性别者的认知,似乎只停留在“泰国人妖”的层面。

但从词性上来看,“人妖”本身就带有贬义,也充满着对跨性别女性的冒犯之意。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研究表明,亚太地区有0.3%的人口是跨性别者。按比例估算,中国的跨性别者约有400万人。

对于跨性别女性来说,男儿身,女儿心,这种极度折磨的割裂感是相当痛苦的。在这其中,有些人会选择通过口服或注射药物(雌性激素黄体素、抗雄性激素等)来发展女性生理特征,使自己的生理状态更接近真正的女性。

这类进行药物激素疗法(HRT)的跨性别者(心理性别为女,生理性别为男的人群),在国内有一个特别的称呼——药娘

每个药娘心中都有一个完美变身成女人的梦,可能他们从小就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不太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变化,逐渐明白了这种感觉似乎叫做“投胎投错性别”。

相较于被更多人所认知和理解的同性恋群体,药娘这一群体则更加隐秘,她们在大众视野的边缘,与自己的身体抗争,只为寻得一丝「自我认同」。

在药娘圈里,她们喜欢称药为“糖”,似乎使用这样的叫法,人生就显得没那么苦涩了。而在青春期“吃糖”,则能获得最大的药效

“吃糖”之后,药娘的身体会开始发生变化,诸如性欲和勃起功能下降,乳房逐渐变大,体毛长速变慢,体重以及体能下降等等。

此之砒霜,彼之蜜糖。药娘吃的“糖”分为三类:抗雄激素药物,雌激素,以及孕激素。而三类药物又分为吞服、体表贴剂肌肉注射多种类型,其中吞服类药物的效果最好。

想要光明正大地走进药店买到这些扭转性别特征的药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都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证明才能购买。

而想要获取医院官方正式的变性诊断,并由此开启正规的药物激素疗法,对大部分药娘来说,门槛相当之高。

按照国内正规治疗流程,跨性别者需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获得易性症的证明之后,才能进行药物激素疗法。

尽管任何一家具备三甲资质的医院都可以对跨性别者开具证明,但在国内,愿意对跨性别者下达诊断的医院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出于各种医疗方面的风险考量,所以医院对跨性别这个特殊群体格外避讳;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传统观念和家庭伦理可能导致一系列不可逆的后果,使医生被迫承担莫须有的罪名。

目前在国内,关于易性症的诊断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想要取得医生的跨性别诊断,至少需要为期一年的 " 性别认同障碍 " 矫正治疗,且需要家长陪同。

不仅时间成本高,就医所花费的金额成本也相当之高。且在这过程中,还会产生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情绪障碍矛盾问题,甚至引起医患纠纷。

科学就诊的门槛太高,于是药娘们纷纷转向了其他途径,通过同类线下圈子、QQ群、贴吧、论坛、或者电商等渠道进行咨询、交易,开启地下HRT冒险之旅。

在贴吧和QQ群里,药娘们谈论的话题几乎天天都围绕着服药时的感受和服药前后的生理变化。

“觉得自己皮肤变光滑了”,“腰又更细了”这类分享让不少新入坑的药娘都蠢蠢欲动。

与此同时,因为长期服用各种激素类药物而产生面部红斑、脱发、烦躁、致郁、下体疼痛的药娘比比皆是。

然而在下面的回复里,很少有人会劝阻使用。反之,“再坚持坚持就习惯了”、“这说明你买到真药了”之类的安慰却甚嚣尘上。

圈内人称“药娘领袖”的秋名源,在电商平台用盆栽字帖作为表面伪装,将花盆和字帖上的字作为圈内购买药物的暗号

琪树冉冉=琪宁黄体酮

国色天香=国产色谱

对未成年药娘来说,除了身体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之外,赚钱买药,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也是人生中的一大难题。

在经济窘困的无奈之下,有一些药娘会在二次元圈子里兜售自己的COSPLAY照。

还有的药娘为了来钱快一些,会拍情色视频,当福利姬,甚至援交

认知觉醒、性别焦虑、开始吃药、向家人坦诚、出柜、不被理解……药娘所经过的路看上去大致是相似的。

而由于自身个性、成长环境和接触人群的不同,每一条相似的路径又会衍生出无数条分岔路,伴随着不同的人生抉择,朝着迷茫的远方延展。

“就像是犯了身体背叛灵魂的罪”,药娘用“吃糖”的方式与身体进行抗争。然而她们需要去抗争的,又何止是自己的身体而已。

药娘打破性别规范或者寻求身体改变的诉求,往往不被大众理解,被许多人视为“病态”或“变态”。与此同时,药娘遭受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种种社会歧视,以及寻求科学治疗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些真实的社会案例都屡见不鲜,但仍旧难以引发社会各界的严肃关注。

“神在创造你的时候,将你的灵魂放错了躯壳,从此你灵魂滚烫,命运冰凉”。

国内相关机构曾经对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研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中国跨性别群体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承受着巨大压力与社会歧视,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在2060名调查对象中,61.5%的人存在抑郁,73.2%存在焦虑,46.2%的人因为自己是跨性别而有过自杀想法,12.7%的人曾有过自杀行为。

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在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将“性别认同障碍”从精神障碍的分类中移除,更名为“性别不一致”,并重新归入“性健康”一栏。但在国内,性别认同障碍仍被视作是精神疾病的一种。

然而,用单纯的二元性别来衡量一个人终归是一种狭隘的认知。越来越多的跨性别者也在不断向社会证明并发声,他们在各行各业都能展现出优秀的潜质

换言之,需要改变的,真的是跨性别者吗?

还是这个被既定规则裹挟的社会?

毕竟,开放与包容的心态绝不是因逼迫和教条而起,想要去了解的态度和愿意去接受的善良,才是整体文明进步的先决条件

学冷知识,就在《胖编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