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卢春房:党的领导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因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卢春房
谈及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路总公司原副总经理卢春房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报告为国家科技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向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明确了战略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号召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坚定思想,脚踏实地,推动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我认为,党的领导始终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因素。”卢春房这样说。
以往的科技成就,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科技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春房认为,从毛泽东同志号召“向科学进军”、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自立自强”,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党中央始终正确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方向,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载人航天到深地深海探测再到中国高铁,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创新成果。
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
卢春房表示,按照国家科技发展规划,21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目前看,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至少有四个抓手。
一是举国体制。举国体制是我国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在挑战攻关世界尖端核心技术过程中,需要国家主导攻关重大科研项目,统筹布局科技资源,除了财力物力,还需要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动员能力作保障。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这个能力。
二是人才培养。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所在。当前,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与日俱增,战略科学家的地位愈加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重大科研项目中不断发现具有前瞻性判断力、大兵团作战能力强的战略科学家,同时在政策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对科技人才在科研项目、制度政策上予以支持。我们党在培养人才、管好人才方面经验丰富,其政策策略独具优势。
三是资金保障。在党的领导下,“十三五”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稳步提高,其中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5年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2.44万亿元,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由9836亿元增至28252亿元,2021年全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2%,远高于同期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科研经费增长水平。资金是科技创新的保障和支撑。今后,我国还会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党中央已经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做好三件事: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科技领军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战略制定、指南论证、项目承担、平台建设等方面向科技领军企业政策倾斜,激发其创新能动性;其次要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优化创新布局,推进科技领军企业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再次要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政策倾斜,比如进一步优化企业创新激励的财政与税收政策,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平台等。这些体制机制创新,党中央已有部署,并且会强力推进,日见成效。
“落实报告提出的要求,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科技工作者,我要在高铁技术创新、科技自立自强工作中奋发有为,贡献力量。在党的领导下,科技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未来会取得更大成就,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卢春房这样说。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10月18日11版)
记者:崔吕萍
版面编辑:崔吕萍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