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創!中研院山區氣候估算模式 揭全球17處暖化嚴重山區
暖化程度加剧,对高海拔生态避难所的物种构成巨大威胁。 图/freepik
全球气候持续暖化,但因山区缺乏长期运作的气象观测站,让山区气候变化难以量化,中研院研究团队透过热力学原理、气候资料库,不仅首创山区气候速度估算模式,更首度发现美国阿拉斯加育空的干旱地带等全球十七个区域的山脉等温线,正以每年逾十一点六七公尺的速度上升,上升速度远超过先前估计,意味着暖化程度加剧,对高海拔生态避难所的物种构成巨大威胁。
至于台湾等温线,则每年平均上升近七公尺,高于全球平均中位数的五公尺,尽管相较前百分之廿的十一公尺,台湾不算最严重,但仍比平均来得高。
由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圣峰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透过热力学第二定律、地表气候资料库,研拟出计算山区气候速度模式。研究成果已于前天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自然」(Nature)。
研究精准分析、描绘全球八六一六个山脉等温线的垂直移动,更发现美国阿拉斯加育空的干旱地带、地中海盆地、俄罗斯科达尔山脉、日本山区、印尼北苏门答腊的高原等全球十七个区域的山脉等温线,正以每年逾十一点六七公尺的速度上升。
全球17处暖化最严重山区。 图/叶冠妤、罗方妤制表
沈圣峰说,除大家熟知的地表温度上升时,山区生物会受影响,另一个研究重要发现是环境湿度也是影响山区气候速度的关键,湿润地区的地表升温程度虽较低,但降温也较慢,导致生物须移动比较远,才能达到相同温度,这是以前较被忽略的机制。
成大生命科学系副教授陈一菁则说,台湾升温速度比全球平均快,且台湾湿度高,因此气候变迁速度相对高,生物必须处在愈来愈高温的压力中,像是台湾高山茶、北台湾山毛榉都明显受威胁。此次研究的计算模式未来可运用在山区气候变迁,进一步优先增强保育措施。
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表示,山区温度上升,以栖息于寒冷环境且不耐高温的物种风险最高,如山椒鱼,林保署已拟订保育行动计划及进行域外圈养研究,以因应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影响。
植物部分,林保署说,以台湾山毛榉为例,每年持续采种保存于种子银行外,并持续培育种子苗及出栽至原生区域以外地区,分散气候变迁带来的风险,同时也透过设置保护区,禁止开发台湾山毛榉生长区域等。
Take action!加入《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