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成不了气候

示意图/设计划面)

新冠疫情蔓延全球跨国供应链空中交通中断,各国设定边境关卡,许多国家惊觉重要医疗物质的生产操在他国手中。一时之间,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呼声响彻世界美国日本官方还构思补助厂商厂房迁出中国。这种逆势而为的举措能成气候吗?

事实上,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全球化已经走到最大界限,遏制全球化的行动方兴未艾,英国公投通过脱欧,美国、匈牙利等国选出反全球化领导人。说归说,办起来可真费事政府跨国公司调整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供应链,以便规避风险,但正如美国政治学家福山所说,如果认为整个经济领域将把产业调回本国,以实现自给自足,那是荒谬的;而要世界退回到50年前的发展水准,是不可能的。因为行之数十年的新一波全球化,是一种现实,而不是基于选择。逆全球化成本太高,多数企业不愿意,政府也承担不起无底洞的补助。

疫情促使人们反思全球化的利弊,开启各国政府构思采逆全球化政策。然而,逆全球化损害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利益,还伤害全球共同利益。自2017年川普执政采取「美国优先原则之后,实际上并未让美国获益,反而使得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下降,多边主义弱化,全球治理倒退,中美战略对抗加剧,美国与盟友关系普遍恶化。

「逆全球化」是政府行为,因为全球化侵蚀了国家主权,使得一些政府没有相应的主权应对危机,没有能力克服产业空洞化问题。疫情固然放大了政府管控主权不足的问题,但同时放大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无秩序性,导致各国无法形成一个全球性组织协调防疫合作。由此可见,疫情反映的是全球化不足而不是太过,至于产业链操之于人以及由此导致政府管控权力不足问题,则受制于利益驱动原则,非属参与全球供应链的企业的意愿,也非政府能完全主导。

产业全球化的落实主题在于中国大陆,因此逆全球化相当程度是要与中国脱钩。但这难度很大,产业已空洞化的国家想恢复本土制造业困难重重,第一个难关是工资落差太大,哪个富裕国家可与中国同工同酬?做不到的话,产品劳动力与中国同价,则何来产品竞争力?何况供应链牵一发容易,动全局困难,而牵出的那根头发也没有生存能力。机器人是好的解决方案吗?殊不知欲大量使用机器人达成制造业本土化,根本无法解决随之而来的就业率降低问题。

民进党政府也打过这个算盘。在美中贸易战酣热之际,为了的降低经济上对大陆的依赖,乘势推出「台商回流」政策,通过补贴、减免手续费优惠,鼓台台商回台投资,甚至提出「非红供应链」的想法,希望取代「红色供应链」,但成效甚微,因为企业的利益考量必定优先于政府的政治考量之上。

疫情过后,中国与西方一定程度的「脱钩」是难免的,但受制于「商人祖国」的铁则,脱钩是局部的,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有限。其中关键在于全球化生产是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彼此互补性很强,美国与日本、欧洲一些国家在技术方面对中国居于比较优势地位,是其它国家不可替代的;而中国在廉价劳动力、产业链齐全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近期内也难以被其它国家完全取代。所以,逆全球化谈何容易,政客们的叫嚣听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