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民主化 台湾的国际空间
(取自网路)
12月初美国邀集一百多个国家领袖与公民团体参与「民主高峰会」。中共也不示弱,除了召开智库会议、发表「美国的民主情况」对美国民主口诛笔伐,也出版《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为自己的民主辩护。而台湾在最近也经历直接民主的挫败与代议民主的沉沦。其实当代民主议题不仅仅是不同制度间意识形态的斗争或是一国国内制度的完善与成熟。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中的民主化也是一大挑战,也正在发生改变,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20世纪末开始,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国性甚至全球性问题与危害纷至沓来,现有的国际治理体制越来越不能解决这些全球性议题。故有人认为现有的全球治理出现赤字或不足的现象。
所谓全球治理赤字,就是指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建立在国家主权为基础原则所构建的国际社会阻碍了国家或是人们对于国际环境外部性的严肃对待。诸如环保、防疫、国际犯罪、金融稳定等等跨国议题,往往不是一国之力所能解决。
因此,越来越复杂相嵌的全球化,需要更全面且更具整体思维的政策考虑来解决国际环境外部性的问题,以及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国家体制与国际组织都是为了解决个别或零散的问题所设计的。而当前的全球化议程却是由各种相互交织的问题所构成,要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或国际组织能够意识到其身行为对其他参与者的影响。这对于现有的国内与国际治理模式,寄望能超越机构理性放弃本位思考,根本是缘木求鱼。
联合国一方面依循主权国家平等原则,赋予会员国不分大小在大会一国一票的权力,但是基于国际现实主义大国合作的原则,赋予美国、俄国、英国、中国及法国五常任理事国针对实质问题拥有否决权的特权。在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中的投票制度,每个国家的投票权是以它投入资本的多少来决定。权力自然集中在少数出资较多的富国。
不仅如此,在两个机构内,重要的决定需要85%赞成票才能通过,而美国的投票权占15%以上,所以在这两个组织内,只有美国一个国家有否决权,权力更是严重失衡。
这些二战结束后美国所主导而建立的国际体系,越来越无法反映现实国际社会国家或集团实力的消长,要求民主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国家实力太过悬殊,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放弃特权,以国家为参与主体的国际组织内的民主化还有漫漫长路。不过最近北京常常在联合国场合提及国际关系民主化,究竟只是拉拢第三世界兄弟,还是真心改革还有待观察。
除了传统的国家作为国际政治的参与主体,非国家角色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台湾最能突破的出口,值得注意。全球治理出现新的政治行为体的参与和政治权力的扩散,特别是在环境领域最为明显。这些新的参与者包括个人、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有组织的跨国科学网络等等。事实上,许多非政府组织已经承担了全球治理的一些职能,包括环境监测和政策核查。
全球治理去中心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多层次治理模式联合国全球契约(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是最近的一项努力,旨在在不牺牲国家主权原则的情况下,在包括各种非国家行为者在内的网络中将多层次治理制度化。
民主不再是一国国内人民与政府的政治问题,同样也是全球议题治理的问题。台湾受限于国际现实,许多国际组织不得其门而入,不妨多关注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在环保议题上,在全球治理中的变化,扩展台湾的国际视野与空间。
(作者为退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