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抢种电 害农渔民丢饭碗
近年「农地种电」成为光电主流却引发不少弊端,农委会虽强调加强审核,但环保团体认为缓不济急。图为桃园光电埤塘。(本报资料照片)
近年「农地种电」成为光电发展主流,但与农民、生态争地的状况仍让环保团体担忧;农委会日前虽强调已加强审核机制,秉持「以农为本」,但其修正的时间点仍遭环团质疑「太慢」,条文中也让人看不出保护农地的具体方向,不仅造成生态冲击,还可能让不少农渔民失业。
农委会日前修正「农业主管机关同意农业用地变更使用审查作业要点」,将过去由地方政府审核的2至30公顷光电开发案件,改为中央审查核定;另2公顷以下山坡地及一般农业区,除被自然地形或其他非农业用地包围、夹杂外,一律不同意变更为光电使用。
加强审核 环团批动作慢
由于农地变更为光电产业使用不需经过环评,加上过去30公顷以下缺乏法条规定须经中央主管机关许可,因此多半由地方政府审查。据农委会统计,已通过审核的光电场以2公顷以下居多,高达1162件,总面积达432公顷;正在审查的也有721件,总面积约434公顷。
光电产业虽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但若光电板设置的位置是生态热区,或是精华农业用地,还是会阻碍动植物生长与农业生产。地球公民基金会主任李翰林表示,虽然农委会已修正光电场设置的审查作业要点,但却说已成案者不溯及既往,也未说明正在审查的案件要如何处理?这部分让人担忧。
阻碍农作生长 渔货减产
嘉义大学水生生物科学系助理教授郭建贤表示,国内养殖渔业长年生产过剩,今年又因为新冠疫情,造成许多石斑鱼养殖业者找不到买家,政府此时推动渔电共生,表面上虽说是要创造绿能,实际上恐怕是要行「渔货减产」之实。
台南市七股海岸资源保护协会理事长杨惠钦担忧渔民工作权,表示七股有多个渔电共生开发案通过审核,但此区有7成渔民是承租户,不符农委会「鱼塭主须与养殖者同一人」的规定,渔民未来可能面临被地主解约、失业等问题。
杨惠钦指出,七股是候鸟生态热区,有些已批准的光电设置处与黑面琵鹭保护区仅差一条马路!政府过去未周延试验渔电共生,若贸然推行可能威胁沿海生态,呼吁尽快建立「环境与社会检核机制」,这段时间暂缓相关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