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气象一新,但也别太高兴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家长们都被一个消息鼓舞着,喜气洋洋,那就是强基政策往前迈了一大步。
总体的意思是,能够参与强基计划的条件被放宽了,很多孩子凭借高考成绩达到某个标准就可以参加某个学校的选拔。
预计之后还会有更多学校参与进来。
我们这些距离高考还有好几年的孩子看似好像都有机会。机构们也迅速把这个信息做了具体解读并传播到了更广阔的范围。
这个政策上的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的显然不止是高考这一个环节。
那么做为家长,我们从这个变动中能够解读到哪些信息呢?
首先,这个变动最大的利好方,是那些数理特别好,但是综合成绩整体并不突出的孩子。
以往,这样的孩子因为偏科而烦恼,现在,政策实际上是对这些孩子的综合能力要求降低了。
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把精力用到专注拔高自己的优势科目上,并以优势科目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个变化我们也还可以观望一下早培最近一两年的录取上是否发生改变。
早培的录取偏好从数理大牛到数理突出综合好,是跟着高考指挥棒来调整的。如今高考风向标变了,早培的录取会不会也做相应的调整呢?
咱们注意观察。
而我们这些孩子数理思维并不突出的家长,则是感觉优势又被剥夺了的一些。
因为数理学科并不以单纯努力就可以改善为特点,天花板因为思维特质而受限,孩子擅长的文科思维又不能得到很好的认可,这就意味着他们未来的出路又会窄了一分,所以未免心里会感到沮丧。
其次,这个政策的出现,影响最大的并非高考环节。
对于高考而言,教改减负这么多年,从实际情况看,似乎又回到了20多年前,我们高考的时候。
改来改去,又回到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逻辑圈里。
而且,虽然强基的条件放宽了,但是现在这个条件在多数孩子看来,依然是高不可攀的,只有金字塔尖的很小部分群体才有机会。
而进入这个群体并被看见,需要的是真的有天分,确实能学好,其他大部分人去争抢,最后也还是当炮灰。
所以,在高考这个环节,还是需要家长头脑冷静,帮助孩子做出更有利的选择。
强基有两个问题:
一是如果不是对基础学科有真实的浓厚兴趣,只是为了升学环节受益,那么过了大学阶段,以后考研选专业依然要面临选择,如果是从就业考虑,基础学科就业会很困难。
当然我们不排除,国家后续会对学习基础学科的这些社会急需的人才,在就业方面有一些政策上的引导和倾斜,这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去。
这和中考环节选择职业贯通是一样的,除了政策的鞭策以外,还需有利益上的引导才行。
另一个问题是,国家需要扩大选拔基础,但是具体到参与强基的这些人来说,只有绝对头部才能受益,其他很多人最后沦为炮灰,甚至本来通过高考反而能去到更好的学校。
这就需要家长们认真评估孩子的实力,尽量做出好的选择。初中的时候还可以只管努力往前冲,高中就要做更实际的打算。
所以,总体而言,虽然强基的条件放宽了,但是实际上能够覆盖到的群体并没有扩大多少。
比如,2022年北京市高考数学140以上的只有300多人,2023年海淀区高考数学140以上的也只有340人,依然是塔尖之上的塔尖才有可能进入这个范围。
所以,大家也不没必要跟着瞎乐呵,这事儿和绝大部分孩子都没啥关系。
当然,虽然强基政策的变化对高考这个环节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是对升学考试的底层逻辑的颠覆是很大的。
过去几年,我们似乎走上了一条非常奇怪的路子,这也被很多人批判或者吐槽过。
比如,我们本来期待的文理均衡,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后来变成了在升学考试阶段过分强调文科的重要性,并因此出现了一大堆牛鬼蛇神。
比如生造出来的大语文概念,比如中高考的出题思路,把数学物理题出成又臭又长的语文或者历史题,等等。
当然,即便如此,仍然没有改变文科专业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尴尬。
而理科思维以简洁为美,以上那些些奇怪的做法其实并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包括学校的教材,为了增强理解力,故意编的像讲故事一样,啰里啰唆,重点内容要到行文中去找,这真的不符合理科学习的特点。
我觉得,虽然现在这个情况还没立刻发生改变,但后续会出现“拨乱反正”,逐步扭转过来。
我预计强基政策改变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小升初。当然,实际最兴奋的也确实是小升初的家长和小升初机构。
道理很简单,就像想要把足球踢好,全民运动的基础很重要一样,想要在理工基础学科上发力,要从娃娃抓起,选拔培养的线程要足够长。
当然,现在小升初环节的创新选拔已经从政策层面对接上了。各区都有在通过政策明确落实。
从今年的小升初变化来看,简直就是天翻地覆的。
首先,尽管小升初家长们个体感受还是信息不够透明,但是相比以往,今年好太多了。
公开考试的机会大大增加,大家谈论DZ也不用过分藏着掖着。
有人说,学校的很多活动还是被取消了呀。
这是因为有两个政策体系在同步发挥作用。双减也是政策,也要执行。
学校想要招生,务必要想办法把自己的活动纳入创新选拔之类的符合政策要求的框架里去,要有“合法化”的过程,这个我在去年的很多文章里都写过。
目前来看,可以说是应验了的。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着看看。
我们工作中都知道,你想做成一件事情,就要遵循各种规定框架,要想办法去获得支持和资源,学校要做的就是这个。
你会看到,很多好学校在政策出来的第一时间就开始行动了,有的学校甚至在政策出来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内部消息,并已经着手准备了,所以总能抢先一步。
而且很明显,双减政策同时执行,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压那些额外给家长增加负担的割韭菜项目。只是这些东西不会一下子全部被消除,今年还是有点余温。
明了了以上种种,做为学生家长,我们应该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在这样的升学体系中处于哪一环,自己现在在这个环节里应该怎么做才对孩子最有利。
对于小学家长来说,一定要及时关注政策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对孩子的学习规划。
一定要关注政策趋势!!!很多人不关注政策趋势,只关注具体事情,所以到了关键时刻抓不住重点。
我在几十场家长活动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家长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对信息的敏感度完全不同,有的人能够一下子抓住重点,有的人你说了很多她都不知所云。
这种差异的来源就是缺少大局观,不重视对趋势的观察和把握造成的。
今年的小升初,还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以往以奥数为主的选拔体系变成了以孩子能力为主的选拔。(实际上一直是以能力为主的,这个变化是从家长感受视角来说的)
实际上,过去因为奥数的作用,让我们误解了学校在选拔过程中的真实意图,我们以为学校要的是奥数成绩,实际上学校要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
只是当时囿于环境原因,奥数做为选拔工具最简洁,所以我们就以为是奥数起了决定作用。
今年的情况是,除了奥数以外,信息学的占比更大了,物理的作用也增加了,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很多神测类的考试,还有主要考察对初中内容的掌握程度的,甚至还有直接考察计算能力的。
综合起来就是,考试更注重孩子底层能力的选拔了,那些没有学过奥数,但是底层能力出众的孩子也有了上桌的机会。
而底层能力的培养,越低年级的孩子越要更重视。
对于初中家长来说,利好是,如果孩子数理能力很强,但是因为规划失误,失去了初中学习竞赛和强基的机会,那么他在高中发力也来得及。
强基条件的放宽简直就是专门为这些后发制胜的孩子准备的,让真正有天分而不是靠强学强刷题的孩子能够冒出头来。
简单来说,只要孩子是有真正的能力的,他现在的机会面就又扩大了。
总体而言,这个政策的变化,对小初家长们更有利,等于从一个追求表面公平的环境里生辟一条通道出来,给到那些确实有实力有天分的孩子以机会。
只要孩子实力够,你不用过分担心他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被埋没,他有很多环节上的很多机会可以露出锋芒。
当然,对我们这些孩子在数理思维方面并不突出的家长来说,是一件并不那么值得开心的事。
我们可能需要比以往更理性,才能克制住被政策牵着鼻子走的倾向,想要能够真实地按照孩子的擅长去选择科目和专业,变得更难了。
以上,今天的北京更像春天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