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云栖大会,静悄悄的吴泳铭

2023的云栖大会比以往来得特别一些。

作为阿里体系内部先进技术的宣发窗口,历届的云栖大会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产品展示。

一是跟阿里云本身云计算相关的软硬件系统进展,比如21年的倚天710或者22年基于“飞天+CIPU+倚天710”的新一代计算架构。

另一类则是概念上的“黑科技”,实际作用可能不是很大但听起来很酷,比如去年达摩院XR实验室制作的大明宫数字复原、由无影云电脑驱动的国产大飞机模拟飞行舱等。

这样的安排最初还算好使,但随后多年的模式重复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审美疲劳。于是在去年传出招募工资日结的群众演员过后,有媒体评价2022是最“寡淡”的一届云栖大会。

今年的云栖大会显然看头多了不少。

由ChatGPT引发的生成式AI浪潮仍然牵动着大众思绪,让本届大会的主题因为围绕大模型这个重心而更加聚焦。阔别多年的阿里云之父王坚回来做了场压轴演讲,讨论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结合将带来行业的第三次浪潮。九月份刚刚接班的蔡崇信,顺理成章顶替了去年张勇的发言位置,他宣称要让阿里云成为AI时代最开放的一朵云。

这些“新的”老面孔,跟会场外招赘婿的大妈一起,给这届云栖大会增添了更多的关注。

“佛系”吴泳铭,关键时刻阿里云没有关键先生

10月31日云栖大会开幕那天,一张蔡崇信、吴泳铭、王坚、周靖人等人亮相云栖小镇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流传颇广。

画面中蔡崇信表情淡然,旁边的吴泳铭则满面春风,显得兴致要高昂得多。从二人各自担任的角色看,吴泳铭的确是这场大会独一无二的主角。教师节那天随着张勇的彻底离开,作为新任集团CEO的吴泳铭,还兼下了阿里云董事长和CEO的职务。

只是颇令《深渡》惊讶的是,这位阿里云的一把手,除了这张照片以外,似乎并没有在这届大会上留下多少存在感。而作为对比,蔡崇信、王坚、周靖人都在当天登台做了演讲,并产生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吴泳铭本人在云栖大会的“神隐”或许跟他低调的性格有关系,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一个事实,就是虽然名义上顶着阿里云董事长和CEO的title,但他并不打算把太多精力铺在阿里云这条业务线上。

然而问题是,当下处于关键节点的阿里云,恰恰需要一位关键先生。

在今年5月的财报日,阿里就宣布了未来12个月内阿里云完全分拆并探索独立上市的计划。当时声称要专职负责阿里云的张勇,后来出人意料的“一退到底”,这本身就给阿里云的上市之路增添了一丝变数。

一方面,无论是阿里内部还是外界都明白,要找到一个能完美替代乃至超越张勇的人,基本不太可能。张勇本人的管理才能、财务背景和长期担任阿里一号位积累的各种资源,意味着他既能在分拆上市的过程中进行资本运作,也能更好地帮助阿里云应对行业已经持续两年的调整期。

理论上讲,吴泳铭的资历和集团CEO的职位也能让他调动很多资源。同时相较于张勇,他有着更多的技术背景,这对于云计算行业来说非常有利。

只是这位过渡时期的阿里云一号位,似乎对自己的兼职没有太多热情,否则不应该在云栖大会这样的场合不露个“大脸”。

另一方面,如果从张建锋被去职算起,到张勇,再到吴泳铭,以及后面接替吴泳铭的人,阿里云高层的动荡已经持续有一段时间了。这很难不让人怀疑在阿里云表面的人事动荡之下,是否还隐藏着业务方面的问题。

典型的细节是,张勇曾在接手阿里云后表达过All In的态度。他说要创造一个新江湖, “希望阿里云作为一家独立公司,能成长得跟今天的阿里巴巴集团一样大,甚至比它更大”。如果阿里云真的如张勇或者阿里官方所声称的那样充满前景,那他最终为何又选择彻底离开呢?

另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去年阿里云香港的宕机事件,这也是导致张建锋去职的直接原因。张勇宣布其职位调整的公开信中提到,“对云计算而言,稳定和安全是对客户最基本的责任”。

当时,阿里云香港机房部分用户的宕机时间超过十二小时,这算得上是灾难级的生产事故。要知道云计算厂商是把可用性和稳定性当作最关键的卖点之一来宣传的,而这样一次事故对公司声誉造成的损失,后续在官网挂多少个9大概都难以弥补回来。

同时,一位使用阿里云香港机房的个人博客站长表示,从香港机房发生异常开始,到故障被完全排除的整个期间,他的邮箱、短信、电话和站内消息没有给出任何通知。因此他不得不怀疑,阿里云是故意不做通知,试图掩盖问题。

毕竟,对于这样的个人用户而言,如果他自己不做网站可用性监测,或者不是恰好在故障期访问博客,那可能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服务器之前宕机过。

第三次浪潮暂时还不够

在10月31日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老兵王坚做了场演讲,他把GPT这波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的机会看作是云计算的第三次浪潮,前两次则分别是最早吃螃蟹的泛互联网科技行业,以及随后踏上数字化改造之路的传统行业。

在《深渡》看来,第一波上云确实称得上是浪潮,而第二波从国内传统企业低迷的数字化改造热情看,即便将其称作浪潮,这股浪潮的力量和趋势也相当有限。

当然理论上讲,最近开启的这波训练大模型和部署大模型所需要的算力,的确会给云计算行业带来充分的机会。

微软几天前刚刚公布了上个季度的财报,智能云板块该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9.4%至 243亿美元(超过彭博预期的236亿美元)。该板块中服务器产品和云计算服务营收增长21%,推动Azure和其他云计算服务营收增长共29%。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微软管理层指出,高于预期的AI消费推动了Azure的收入增长。

不过同样的利好,暂时还没有体现到阿里云的财报上面。

今年一季度,阿里云营收破纪录地出现了2%的负增长,进一步拉开了跟国外头部云厂商之间的差距。而二季度的财报里,虽然阿里云业绩重回正增长区间,但4%的实际增速还不太能谈得上触底回升。

没吃到大模型红利的不只阿里云一家。百度云上个季度5%的增速跟阿里云基本一致,腾讯的金融科技和企服(FBS)业务线虽然增长了15.2%,但这大概应该归功于微信支付的强劲表现。

目前来看,这方面影响云厂商的最大因素还是在芯片供给上。云计算相较于传统IT机房的优势就在于算力的弹性复用,当算力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时,这个商业模式自然运转不起来。

不过即便如此,各大云厂商仍然在努力围绕大模型建立技术生态,因为最终随着大模型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依然会成为B端客户决策时的关键因素。

从这方面说,阿里云目前的布局是比较完善的。

在智能算力服务方面,阿里云有PAI灵骏这个高性能模型训练平台。在模型推理方面,PAI灵积为其他模型厂商提供API接口,并对外提供推理服务。大模型应用的开发支持,“阿里云百炼”也提供了专属的AI开发工具。

另外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周靖人在去年的云栖大会上最早提出了“模型即服务”(MaaS)这个概念,旗下的开源社区魔搭ModelScope已经积累了一些先发优势。

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其他竞品厂商也有类似的产品提供,尤其是把AI当做技术招牌的百度。

比如文心千帆也是一个面向企业开发者的一站式大模型开发及服务运行平台。提供基于文心一言底层模型(Ernie Bot)的数据管理、自动化模型定制微调以及预测服务云端部署一站式大模型定制服务,并提供可快速调用的文心一言企业级服务API。

有意思的是,百度似乎对自己的技术实力更自信,起码在对外宣传的口径上是这样。

周靖人在云栖大会开幕那天发布了通义千问2.0,并表示这个版本的通义千问综合性能超过GPT3.5。而前不久在一个类似的场合,百度的世界大会上,李彦宏也发布了文心一言4.0,同时宣称其表现全面超越GPT4.0。当然,因为王小川来了云栖大会的现场,周靖人的谨慎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考虑到这些因素,阿里云显然不能单纯指望大模型,还需要在追赶第三次浪潮的同时,进一步补齐第二次浪潮里欠缺的能力,尤其是打开政企市场所需的2B和2G体系。

结语

在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中,阿里云仍然有着毫无争议的身位优势。这些优势中既包括云计算软硬件系统的技术研发能力,也包括它是目前唯一连续多年实现盈利的互联网云厂商。但同时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是,在过去几年华为和运营商云的快速崛起和行业整体的阵痛调整中,它也是受到最大冲击的那个。

按照此前的规划,随着阿里1+6+N组织变革的落地,阿里云将引入新的战略融资并独立上市。然而,张勇的离开给这个进程增添了一丝变数。接替张勇的吴泳铭在过去两个月里,似乎最大的动静只是那封上任时的公开信。即便是云栖大会这样的场合,作为阿里云一号位的他也依旧保持了“佛系”。

只是,当下的阿里云最不需要的,就是一把手的“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