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智库:陆有更大潜力争取西方阵营涉中议题内部分歧

人大智库:陆有更大潜力争取西方阵营涉中议题内部分歧。(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俄乌冲突2月21日届满两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举办第十届(2024年春季)全球治理论坛,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韩炎峰、院长翟东升与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丁一凡联名发表《撤资浪潮之后:在俄外企情况、俄方应对及对我启示》分析了俄乌冲突发生后在俄外企情况以及俄方的应对措施。强调中国有更大潜力,争取西方阵营在涉中议题上的内部分歧。

论坛对外发布了三份智库报告《俄罗斯未来重塑,中国可积极引导—— 2022年以来5次赴俄罗斯深度调研21个城市的智库报告》、《俄乌冲突两周年:影响与启示》、《撤资浪潮之后:在俄外企情况、俄方应对及对我启示》。

其中,《撤资浪潮之后:在俄外企情况、俄方应对及对我启示》报告指出,美国及其盟友占退出俄罗斯市场公司的绝大多数,民众对俄态度、在俄盈利能力与资产类别影响着各国企业留存率。舆论压力、经济制裁与军事冲突本身都对在俄企业经营造成了阻碍。

俄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缓解外资撤离冲击,但仍面临阻碍。

报告分析称,外资的退出对俄罗斯本土企业的影响是两面的,这取决于其所在行业的可替代性与替代效率。

一方面,外资在微电子、IT、汽车等行业的撤离对俄罗斯经济和本土企业的正常运转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俄罗斯的部分农业生产也受到了制裁限制。

另一方面,政府主导了对外资的收购行为,本土资本能够低价收购外资企业,政府也从中抽水,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产业壁垒低、可替代性强、国产化率高的行业,外资的退出反而使本土资本受益。

基于以上分析,报告建议,中国应加强对欧经济合作,坚定不移对外开放,重视舆论宣传,并重新评估与美西方国家的相互依赖关系。

报告指出,中美经济脱钩与加强和欧洲的经济联系并不矛盾,中欧经贸关系的强化会削弱美欧对中政策的协同性。在俄乌冲突中,欧美掀起的舆论浪潮并未实现外资企业的全面撤离,许多欧美企业也通过各种手段规避舆论压力、以继续在俄营运。尤需注意的是,这一事实是俄罗斯对乌发动军事行动、且让欧洲诸国感受到武力威胁后发生的。中国并不存在对欧洲的潜在军事威胁,且与欧洲许多国家的经贸往来程度远甚于俄罗斯。

从这一基本条件看,中国有更大的潜力争取西方阵营在涉我议题上的内部分歧。而有针对性的开放正是抵御单边制裁的有力武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实会让许多公司、乃至国家对跟随经济制裁心生抵触。

因此,中国应有意控制对美国与对欧洲诸国的外交「水温」,鼓励中欧经贸往来,必要时可以对美欧相同程度的负面政策给予差异化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