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外交 大陆要西方勿干涉内政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大陆全国两会提出平视世界,是平视外交开端。图为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华社)
今年中国两会期间,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中国已经可平视世界」,其后,「平视」成为中国外交系统的「高频词」,尤其是在对美的场域中,经常被提及。北京国际关系学者指出,「平视」意味大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外,「平视」也用在重塑中国人民的心态上,让人民能以平和、理性的视角观看世界。
再具体一点 剑指美国
回顾习近平在今年3月上旬全国两会出席全国政协联组会议时说,年轻的中国人如今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随后,中共中央外事委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3月18日美中阿拉斯加高层会晤时直言,「美国没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说话」。
习近平和杨洁篪对「平视」概念起头后,中国官媒和舆论即大幅炒作「平视世界」的论调。央视当家主播康辉当时这么说道,「我们可以完全平视这个世界了。再具体一点,就是可以平视西方和美国了。」
4月1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接受美联社访问时,更为具体地描述了平视世界的说法。他称,在国际大家庭当中,每个国家都是平等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高人一等,高高在上,更不应该把其他国家分成三六九等,贴上「威权国家」、「失败国家」甚至「无赖国家」等各种标签,「中国对世界各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我们对他国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视。」
不是拳头硬 就说了算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近日在北京与美国智库组织、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FR)进行视讯交流,再度重申「平视」论调。他指出,中方强调「平视」,要的就是一个平等,「既不是俯视,也不必仰视,不能谁块头大、拳头硬就说了算」,中方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高人一等的国家,不接受热衷从所谓「实力」出发,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显见,「平视」已成为中国当前外交的主旋律,论述背后反映的正是,中国对美关系定位已从过去「敌强我弱」,转变为「平视」关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节大磊接受本报专访,他表示,中国提出「平视外交」的概念,更大程度出现在对美国的外交关系中。
节大磊指出,「平视」意味大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其中有两项重要含义,第一,不要干涉对方的内政,尤其是对台湾、新疆和香港问题,因为这正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盼彼此互不干涉,勿对他国内政问题指指点点;第二,希望美国尊重中国的制度和道理,而这也是中国一向的态度,是有延续性、非新的论述。他说,提出「平视」说法,代表中国现向美方强调的力度要来得更大。
学者吁人民 走出受害者心态
节大磊又指,「平视」同时用在重塑人民的心态上。他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对其有着历史的屈辱感,特别是对西方对日本的历史记忆;提出「平视」后,让民众以平和理性心态和视角观看世界,由此理解对外关系。
他说明,过去便有中国学者呼吁应该走出受害者心态,以更加平和心境,重新看待理解中国对外关系,这是作为崛起的大国的健康心态。节大磊认为,「平视」外交,未来或将运用到中国对外整体的外交场面,包括对小国的交往也是遵循「尊重他国」的理念,这将会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