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国宝苏清良匠师 「一生悬命」修筑古迹风华
苏清良匠师人称「良师」、「良伯」,作品遍布全台不计其数,逾70年的土木修造技术被登录为文化资产,被誉为人间国宝。(摄影/杨为仁)
打开工作室橱柜,一把把形状各异的自制花匙,有尖、有圆也有方,一块块拖线线板上注记着「出身」,是由现年88岁的国宝级土水匠师苏清良(良伯)亲手写下。他拿着抹刀跟各式泥作工具,走遍台湾南北替人起厝,握着拖线线板投身古迹修复,抹平每道历史印记,精雕每吋花纹与线条,为古迹重拾昔日风采。
苏清良匠师投身土水行业逾70年,是少数汉式传统建筑及和洋式近代建筑两大系统兼擅之传统匠师,更是国宝级古迹修复师,2022年文化部认定为重要文化资产保存技术「土水修造技术」保存者,成为高雄文化资产保存技术首位「人间国宝」。
「阮自台湾头做到台湾尾,对(uì)淡水一直做……,做去到恒春。」(我从台湾头做到台湾尾,从淡水一直做……,做到恒春。)苏清良匠师谈起经手修复过的古迹,仿佛为大家翻开一本台湾建筑史──自台湾最北端的淡水红毛城、台北宾馆、国立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台北公会堂(中山堂)、台北孔子庙,中部新竹州厅、雾峰林家花园、清水黄家瀞园,到南部吴园(原台南公会堂)、水交社文化园区及高雄的桥头糖厂、凤仪书院、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原高雄市役所)、原爱国妇人馆、凤山东便门与旧三和银行,最南至屏东恒春古城等不胜枚举。
巧手复旧保存原貌 凤仪书院再现百年风华
采访这天,良伯带着家人一起走进凤仪书院,宛如进入时光隧道,追忆当年修复的点点滴滴。市定古迹凤仪书院兴建于1814年,为台湾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规模及艺术表现首屈一指,是清代书院建筑典范。然而二次战后遭租占户以各种增建物遮蔽样貌,砖墙斑驳、杂草蔓生,高雄市政府于2009年启动修复工程,苏清良匠师参与原貌整修工作,经过长达4年修复,重新叠成质朴的咾咕石、卵石墙面,抱鼓石、石柱珠的造型雕纹,及别具特色的清代尖角瓜筒经典重现,2013年凤仪书院正式重启门扉,在世人面前展现昔日风华。
位于高雄凤山的市定古迹凤仪书院,兴建于1814年,为台湾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经苏清良匠师等人,历经4年修复恢复昔日风采。(摄影/杨为仁)
重游旧地,年近九旬的良伯熟练地穿梭在头门、讲堂、厅事及两廊厅舍间,细数过去修复轨迹,例如凤仪书院屋顶最具特色的燕尾翘脊,是由三组不同的工班共同修葺而成,先由第一组工班制作主体粗胚,再由他负责抹涂白灰,最后交由彩绘工班进行彩绘;古色古香的斗仔砖,早已想像不到最初坍塌景象,他以斗仔砖砌成盒状,在盒中填入土石碎料的工法复旧;材料使用上,保留旧有堪用的部分,其余补上新砖,堆叠出新旧融合,深浅色彩交织的美感。
来到讲堂后方的拱门,良伯擡头指着拱门上缘的圆弧形状,是透过仿作一个样板,用半尺砖下去切割而成;不时会看见的直櫺窗,风格细致优雅,窗内砖条使用半尺砖,砖与砖之间内部用铁片固定、避免倾倒,并非单纯叠砌砖块如此简单。即使距离修复完成已多年,细节仍清晰烙印他的脑海中。
凤仪书院内风格细致优雅的直櫺窗,窗内砖条使用半尺砖,砖与砖之间内部用铁片固定、避免倾倒,并非单纯叠砌砖块如此简单。(摄影/杨为仁)
16岁拜师学艺 从土水匠师到古迹修复师
在案场人称「良师」、「良伯」的苏清良匠师,1935年出生高雄湖内,小学尚未毕业就跟着家人接触土水工作,16岁正式拜师学艺,他回忆,由于个子小,师傅还特制一张矮凳让他站着抹墙,他边做边学、练就一身好手艺,从传统竹笼屋、土墼厝,到三合院、四合院等大厝与现代楼房都难不倒他。
苏清良匠师从替人盖房到投入古迹修复,完全是因缘际会,「我头仔是做现代(楼房)的啦,阮后生蹛伫咧庆洋公司(食头路),庆洋公司拢是做古式的,台北宾馆无人会晓拖线条,所以阮后生就叫阮来做;若无,我本底欲出国去看埃及金字塔。」(我起初是做现代(楼房)的,我儿子在庆洋公司工作,庆洋公司都是做古式的,台北宾馆没有人会拖线条,所以我儿子就叫我来做,不然本来要出国去看埃及金字塔。)1998年儿子苏神男所属的营造公司,标得台北宾馆修复工程,寻找传统线板施作的师傅上遇到困难,他义不容辞接下担子,将退休计划搁在一旁,土水人生转了弯做和洋式建筑,一路至今,不觉间已20多年光阴。
日本和洋式近代建筑,装饰性线条多,需自制拖线线板刻画出线条纹路。(摄影/杨为仁)
Information
*拖线:师傅使用模板和工具,以手工拖拉、雕塑等泥作方式,呈现柱体、墙面、天花板等棱线、花纹,类似今日的「线板」装饰。
为建筑量身打造工具 立体雕花完美重现
台北公会堂(中山堂)是苏清良匠师踏入古迹修复的第一件作品,他以锐利的目光宏观建筑结构,挖掘各处蛛丝马迹,他说,「做古式的是爱动脑筋!现代的就是抹壁、叠砖仔尔,较早的古厝、大厝嘛拢真困难。」(做古式的要动脑筋!现代就抹壁、贴砖而已,比较早的古厝、大厝也都是很困难。)建筑师会告诉匠师要做成什么样子,但该怎么做只能靠匠师自己思考,和洋式近代建筑受西式建筑影响,装饰性线条多,自制拖线线板成了必备功夫,因应不同墙面与角度,涂抹白灰墙的抹刀也要量身打造。
苏清良匠师将各地修复古迹所使用的拖线线板(上方)及自制花匙(下方),好好地收藏在工作室里,拖线线板上头注记来自何处。(摄影/杨为仁)
至于哪个古迹最有挑战性?苏清良匠师认为是国立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及新竹州厅。忆及修复铁道部园区过程,要如何将完全脱落的天花板恢复原貌,就让他伤透脑筋,「天篷内底拢是木折条,一层一层,真正足困难!」(天花板里面都是木折条,一层一层,真的很困难!)光是木折壁就得3道程序,他仔细研究、精心雕琢,才成就现在令人赞叹的椭圆形天花板,以及细致的立体雕花,绽放老建筑最精彩的姿态。
只要一有机会,良伯就会到以往修复过的案场走走,看到游客如织走入欣赏古迹,他感到「足欢喜的呢!」因为,他经手的案场品质经得起时间考验,「恁看新竹(州厅)做偌久矣,阮足欢喜天篷拢无落落来(lak--lo̍h-lâi),天篷拢钉木折条,阁再抹白灰、拖线条,线条足幼,足媠的。」(你看新竹(州厅)做那么久,我很高兴天花板都没掉下来,天花板都钉木折条,还要再抹白灰、拖线条,线条很细,很漂亮。)他会仔细检视天花板、白灰壁等是否坚固如常,「阮(做)的白灰壁会当挡足久!」(我们的白灰壁可以撑很久!)良伯笑说没有自夸,不易龟裂的白灰壁是长时间钻研调配出来的招牌,个中撇步是心血的累积,亦是对土水工作的重视。
大片古色古香的斗仔砖,早已想像不到最初坍塌景象,苏清良匠师以斗仔砖砌成盒状,在盒中填入土石碎料的工法修复。(摄影/杨为仁)
职人精神传三代 孙接棒修复古迹大业
能够精通汉式传统建筑及和洋式近代建筑两大系统的传统匠师,苏清良匠师为其中极少数之一,就在他担心手艺无法传承之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孙子苏建铭从电子系毕业后,从事电子业1年多后决定转行。他说,学生时期寒暑假就常跟着爸爸和阿公跑案场、做土水,本来只当作打工机会,没想到耳濡目染下也产生兴趣,2017年正式向阿公拜师学艺,隔年就取得文化部传统匠师资格。
人间国宝苏清良匠师(中),与从事建筑工程的儿子苏神男(右),以及向他拜师的孙子苏建铭(左),建筑志业传承三代,国宝级手艺得以继续传承。(摄影/杨为仁)
上班环境从办公室到建筑案场,起初不太适应,满满的专业术语摸不着头绪,让他深觉隔行如隔山,加上要跟老师傅学习技术、沟通,认为「转换心态」是最重要的事。苏建铭分享,正式拜师后,阿公送他一支抹刀,熟悉的手感、细腻的手路,「一直用到现在,没有这支抹刀,真的不行!」。
抹刀是抹墙的基本工具,有木抹刀、铁抹刀、钢板抹刀等多种材质,如果市面上没有适合的工具,则要为建筑量身打造自制抹刀。(摄影/杨为仁)
古迹修复场域里,苏清良匠师带学徒有一套哲学,他常常叮咛孙子「做慢无要紧,做好就毋通改。」(做慢不要紧,做好就不要再改。)施作速度不用快,慢工出细活。与良伯既是祖孙也是师徒,苏建铭看着阿公带一班十多人一起工作,他的感受是「很尊敬师傅」,下了班,则可以放下专注紧绷的压力,回到孙子身分,轻松跟阿公讨论生活大小事。
「孙仔欲出来做,阮足欢喜的!按呢(修复)古迹的工课就袂无去矣!因为阮拄仔好三代拢咧做古迹,阮一代、阮后生一代、阮孙仔一代。」(孙子要出来做我很高兴啊!这样(修复)古迹的工作不会不见,因为刚好我们三代都做古迹,我一代、我儿子一代、我孙子一代。)谈到孙子愿意接班,在苏清良匠师充满岁月痕迹的眉宇间,看得出开心与骄傲。儿子从事建筑工程,孙子师承祖父,现在不仅能独当一面,还有1名学徒跟着他工作,忙碌的时候,良伯的牵手也会从旁协助绑苎麻线等工作。「做土水」原先为了谋生糊口,而后竟将土水做到极致、成为艺术,更成了传承三代的家族志业,凝聚一家人的心。
「这马准备起两层楼,欲用甲足媠予人参观,准备欲共拖线、线板钉好势。」(现在准备盖两层楼,要用得很漂亮给人参观,准备要把拖线、线板钉好。)良伯湖内家的后院正在整地,规划新的空间放置伴他征战过大小案场的每样工具,是回忆纪念、也是传承。苏清良匠师「一生悬命」地反复铭刻他的执着与坚持,以长时间的毅力及深厚的修造功力,将岁月奉献于台湾的老建筑与传统文化。他相信,当人们走进古迹那刻,必定会看见他对古迹修复的这份心意,为台湾留下珍贵的人文精神。
Information
人间国宝 苏清良匠师
• 1935年出生于高雄市湖内区
• 精通箄仔壁、土墼厝、壁体叠砖、屋面盖瓦、灰泥装修、线角修饰等建屋与土水技术,也参与山场(坟墓)之施作,皆是传统寺庙、民居、宅第、墓葬等古迹修复所不可或缺之技术
• 曾参与修复之古迹:淡水红毛城、台北宾馆、国立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台北公会堂(中山堂)、台北孔子庙、新竹州厅、雾峰林家花园、清水黄家瀞园,到南部吴园(原台南公会堂)、水交社文化园区、桥头糖厂、凤仪书院、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原高雄市役所)、原爱国妇人馆、凤山东便门、旧三和银行、屏东恒春古城……等
• 2019年登录为高雄市文化资产保存技术「土水修造技术」保存者
• 2022年登录为重要文化资产保存技术「土水修造技术」保存者。
本文作者:王亭云
(本文摘自《高雄画刊》2023/07)
《高雄画刊》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