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来论:促进新技术更好融入中小学教育
本文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伏 特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熟和普及,越来越多中小学在教学中尝试新技术的应用,在丰富课堂形式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让新技术真正融入中小学课堂,绝非简单的加入新元素,而是需要深入挖掘新技术的潜力,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与融合。
新技术融入中小学教学,是教学方法丰富和提升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并非赶时髦、找噱头,而是对课堂内容、形式、氛围的拓展。如语文、历史等教学中,传统课堂无法真实还原部分场景,学生也缺乏相关经历,对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往往浮在表面。而引入AI、AR、VR等新技术后,课堂在部分环节可以沉浸式地还原知识点场景,学生得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沉浸式探索,依托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受,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
新技术作为辅助手段,需要与教学要求紧密结合。要避免将新技术应用作为展示课、公开课的噱头,避免将其作为课堂游戏环节。“体验的时候都很high,体验过后啥都不知道”“体验时感觉触动很深,过后发现和课堂知识点难以匹配”……近年来,部分新技术的探索陷入困境,表现为技术产品的设计与教学内容存在脱节,“两张皮”的情况较为突出。新技术融入教学并非开发机构一方能实现,还需要一线教师的充分参与。唯有了解教学的需求、课堂的堵点、教学的难点、学生的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挖掘新技术的优势。
新技术的引用,要把握好场景和维度的关系。并不是所有学科、所有课本章节都适合引入新技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需要综合考虑新技术引入的性价比和实际效果。比如,过分依赖VR技术也可能导致课堂主体时间过多用于虚拟系统的使用,限制了师生间互动影响课堂进程。拥抱新技术首先应该了解新技术的弊端和局限,既引入新技术也不迷信新技术。要把握应用的场景、介入的深度、使用的方式,确保新技术恰到好处发挥作用。
新技术的发展为中小学教学提供更多可能和选择。惟有真正了解技术,挖掘并利用好技术的特点,才能发挥其正向促进作用,推动中小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