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和经济共舞,“二泉映月”背后的无锡密码

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无锡寄畅园,山水如画,弦声幽咽,“天下第二泉”里有粼粼的月光。

名曲《二泉映月》诞生于此,也得名于此。某种意义上,它是创作者阿炳的人生感悟,也像是无锡的城市之魂:经历种种创业艰辛,但永远未失去内敛的精神、克制的尊严、不绝如缕的希望和不遗余力的追求。

人文是城市的灵魂,经济是城市的体魄。通过“灵魂”与“体魄”的全面发展,实践“人文经济学”,无锡正在打开城市发展的新局面。

江南文脉,于斯为盛;城市发展,又开新篇。

千年古吴都无锡,环境上,太湖、运河水流奔放,勇于纳新;文化上,讲求“经世致用”“务实笃行”。无论是明代东林学派的“实学”,还是20世纪民族工商业的“实业救国”“实业兴邦”,改革开放后的“苏南模式”,无锡人均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开拓进取。

无锡纳新和务实兼具的文化精华,多半汇聚于“老城区”梁溪。梁溪区的惠山古镇,好比无锡的“文化根脉”。推进中的惠山古镇三期项目,将以“二泉映月”为核心符号,利用新的文化产品,巧妙体现无锡含蓄文雅的江南风华和创新务实的人间烟火。

惠山为晋代禅师慧照首开。他与众名家交游频繁,使惠山声名远播。惠山脚下的名刹惠山寺,香火极盛。唐代“茶圣”陆羽来此煮泉品茗,将惠山泉赐名“天下第二泉”,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其间。其间的寄畅园、二泉书院更因清代皇帝到访、学者交流而广为人知。

惠山古镇全部建造修复好的祠堂为108家,祀主不仅包含开发江南的始祖泰伯,更涵盖如吴越王钱镠、唐相李绅、宋相司马光、明尚书于谦、清尚书嵇曾筠等历代名臣。惠山古镇祠堂群,承载着清廉有为、精忠报国的价值观,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世纪以来,惠山古镇着重于旧有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如今惠山古镇三期启动,有着化古为新、汲古润今的蓝图。其通过深挖历史资源,将龙光塔、寄畅园、映月堂、惠山泥人博物馆等文化地标串珠成链,将惠山浜沿线等“T台”做深做透,突出国乐主题,让市民游客从山、泉、镇、乐中体会无锡风貌。

这里既承接过去英才荟萃、经世致用的理念,也致力于构建新时代江南人的精神家园——民族音乐,有着涤荡心灵、化民成俗的魅力。

名曲“二泉映月”,就出自惠山“天下第二泉”的泉亭。阿炳家离此处不远,他的邻居、熟人都能从曲声判断他这一天的心情。阿炳中年后靠卖艺艰难度日,却从不肯接受平白无故的施舍。有时为了学几招乐器技法,眼盲的他接连数天,每天往返几十里路,坚持求教,学到了便喜不自胜。

当《二泉映月》飘出惠山,飘出无锡,回荡在世界各地的大剧院、音乐厅时,它所激荡起的人生的百感交集、生命的低回跌宕,已经超越了时代和环境,传递出博大无形的文化魅力。

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介绍,惠山古镇三期立足于享誉世界的二胡曲“二泉映月”IP,生发出“二泉奖”“音乐堂”和“国乐之城”等新的精神、物质标签,从场景、情景和意境出发,回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也为无锡创造出新颖的时代名片。

除了民乐,无锡进一步开发烟火、书香和山水为代表的“资产”,把象征“时间停滞”的街区和瞬息万变的时尚潮流相结合,既有反差,又有触动,“老树”也能开“新花”。

以热闹烟火气为代表的,是崇安寺。它和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秦淮河、苏州观前街并称“江南四大特色街区”。人民路上的侯桐少宰第、秦氏旧宅会修缮复建,邓侯弄10号、杨公基旧宅会进行移建。不同时代风格特征的老建筑按原貌修整后,呈现出串珠成链的璀璨“文化带”。

小娄巷是无锡书香文化的标识地,又称“才子巷”。九百多年来,短短小巷走出一位状元、十三位进士、十五位举人和近八十位秀才,书香绵延,世家沿袭。小娄巷如今是江南历史文化体验街区,集合古韵、潮品、艺术、文创四大圈层。

小娄巷二期将打通南北两侧的商业空间,有望成为对标成都太古里、上海新天地的中心城区社交度假场所和城市文化生活聚集地。

“最无锡”的山水,要数清名桥一带。南长街至清名桥一千五百米的河段,又叫“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白墙黑瓦,屋檐错落,河道窄且长,两岸炊烟袅袅,人声鼎沸。经十六年保护、整治和复兴,清名桥是最具江南文化特色、最显运河古韵风情、最富文化旅游活力的文商旅融合高地。

今年,这里将提升“夜宿”功能,大力推进古运河德懋堂酒店、清名桥·英迪格酒店的建设运营,计划2024年新增整体客房五百间,从而延长消费时间,拓展消费空间,发挥“夜经济”的潜在活力。

无锡市梁溪区委书记朱刚表示,近来围绕惠山古镇、古运河、崇安寺、小娄巷等传统古迹的复兴项目,都是要延续无锡的“文化底蕴”,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着力推进文商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他给老城区提出三大定位:文化,时尚,友好——正涵盖了人文、经济和“共同发展”的题中之义。

历史文化是源,城市发展为流,源远方能流长。可以说,无锡在梁溪区推动的一系列大型文商旅项目,将历史文脉遗产和可持续的市场化方式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既弘扬历史人文精神,以文脉凝聚共识,同时赋予江南文脉传统和江南的市场化经济底蕴以新的时代意义。

站在运河汇的顶楼,放眼是鳞次栉比的房屋,运河蜿蜒而来,在脚下轻盈地转了一个弯。一楼广场的临水舞台,不定期演出《二泉映月》多媒体光影芭蕾舞剧。每到节目演出时分,舞台前人头攒动,掌声如雷。平日,人们喜欢在咖啡厅的户外座位小憩,美食家隔三岔五就来挖掘“宝藏小店”。

运河汇的“日子”是梁溪生活的一个缩影。

文化自信催生共识,共识激发共为。将文化传统转化为城市动能,精神富足的前提下强健其“体魄”,无锡市梁溪区的做法是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有力样板。

首先,以经济活动“活化”文脉,是无锡发展过程中文化动力和经济动力的“双向奔赴”。

据无锡市梁溪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荆洪明介绍,今年集团在(拟)建项目有三十六个,总预算超过二百亿元。

像运河汇,就是梁溪区对工业遗产进行活化利用的一次成功实践。原无锡钢铁厂的镂空砖砌筑元素、老牛腿柱、旧屋架体系等工业遗迹被很好地保留和改造,传承并唤醒了无锡民族工商业的时代记忆。运河汇精选业态,借助时尚买手街、高端品牌首店、设计师工作室以及各小众品牌等,展示更为新潮的生活方式,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更具消费活力的人群。

其次,为经济产品赋予人文价值,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梁溪文旅集团在文创产业开发方面,形成了以“运河游”为核心品牌、十个系列近百种产品。

在文创园区方面,集团管理的蓉运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引入近二百家商户,文化类企业占比保持七成以上。北仓门文化创意产业园由百年蚕丝仓库改建而成,是国内民营资本率先试水“保护工业遗存、发展文创园区”的标杆之一。

第三,打造人文与经济交融的共生平台,推动老城区的城市更新与产业变革,提高制造业占比。

今年6月,百度智能云文心千帆大模型(无锡)创新中心落地无锡梁溪区。这是文心千帆的全国首个区域私有化部署。项目由梁溪产发集团与百度合作投资,将建设为全国首个百度文心千帆大模型赋能中心基地,涵盖文心千帆科研中心、智能制造工场、人才创培基地、运营服务体系等。

文心千帆落户在清名路 318 号,拐过一个路口,就是舟楫往来的古运河——最传统的江南风致与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科技,碰撞出了火花。

2023年6月7日,梁溪人才集团与百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建设百度智能云文心千帆大模型(无锡)创新中心

这是梁溪区当前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各个背负“历史包袱”的老城区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传承历史文脉和工商渊源,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建设;一方面抓住战略叠加机遇,大力补齐科技创新、产业基础等发展短板,推进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2022年底,梁溪科技城正式成立。无锡市《关于支持梁溪区更新焕新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精彩城区的意见》中指出,支持梁溪以梁溪科技城建设为重点,试点设置新型研发机构,全面强化中心城区“科创基因”;支持梁溪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及“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为主线,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对梁溪深入实施“百巷梁溪”“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给以支持措施。

梁溪科技城不仅推动区内产业结构“布新”、增长动力“转新”、城市功能“更新”、发展环境“出新”,也将成为无锡“一带多点”协同创新格局的重要支点、支撑区域未来发展的关键引擎,以地标产业打造“城市名片”,争做无锡的“城市代言人”。

放眼国际,大国发展经验表明,文化和经济正如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经济奠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提供发展的动力和价值导向,二者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人文经济学强调人文与经济相融共生,为的是成果全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无锡,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密不可分,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渐渐有了雏形。

无锡城内,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正借由文化艺术语言、文旅深度融合的活动内容,构筑起新的消费场景,展现着老城厢的新活力,也为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提供文化的滋养和惬意雅致的生活方式。

在运河汇,上海艺术家杨建勇展出了“运河深处的江南”主题艺术展览。在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数字化手段的加持,他展示了最新创作的江南、运河主题画作三十幅。在他看来,这场展览比在常规的艺术展厅里展出更贴合作品意境,因为商业和艺术一样,都需要新的碰撞和尝试才能带来持续的活力。

在崇安寺二泉广场,无锡百草园书店举办了“阅见梁溪接力诵读活动”,引发市民游客争相参与。通过接力共读一本好书,每位参与者都领到了一张“溪阅卡”。这张卡是梁溪区全民阅读办推出的惠民服务,辖区内的书店、影院、咖啡店三个行业共三十余家企业都参与进来,持卡消费可享折扣,为大家解锁了文化消费新模式。

迎龙·漫咖啡图书馆通过改造民国时期老厂房,配以老榆木桌椅、各色水晶吊灯、精致绿植等装饰,让年轻时尚的咖啡馆、书香浓郁的图书馆与民国老建筑和谐融为一体,让市民在工作生活之余,就近享受公共文化的滋养,品味“慢生活”的舒适惬意。

小娄巷42号,是原民国时期著名民族资本家张孟肃先生的宅邸,经过改造和更新,如今成为“小巷有戏茶馆”。现代化的服务融合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观众可以“沉浸式”观赏一场传统锡剧,以现代人身份体验古人的雅趣。

小娄巷共走出一名状元,十一名进士,十五名举人,八十余名秀才,具有无锡「才巷」之美誉

钱钟书故居的第三、四进已升级改造成为“钟书客厅”,不仅复原了钱钟书创作的情景,还包含了数字化、沉浸式、“阅读+”等新型文化产品。过去只能走走看看的名人故居,成为了符合当下时代属性的文化交流场所。

唐诗三百首编撰者孙洙和世界语学者孙国璋的故居,如今是樊登书店。借助樊登书店的品牌,故居不仅有了一处雅致阅读空间,更成了梁溪一处有格局、有深度、有活力的文化新地标。

另外,无锡市梁溪区还依托古运河文化底蕴,理清“大运河+文化+品牌”的思路,以文化雅集、名人文化、爱国教育为指引,突出文化交流作用,打造文化交流空间。通过开展梁溪运河故事、运河新文化等系列文化雅集活动,吸引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行业精英来分享讲述、展示交流、思维碰撞,并引入城市级公共活动以及富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事件,作为日常使用的有益补充,构建核心文化交流平台、城市会客厅,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回溯人类城市的发展,除了少数近代崛起的新大陆城市之外,任何一座伟大的城市无不是人文和经济双重名城。

文化是城市的根,是人的精神状态和智慧水平的折射,而经济是前者的“物质产出”。与此同时,经济的向上又能推动文化繁荣的可持续,让城市在富足的状态上,诞生更美好的人文之花。

从历史中走出的无锡,正是如此。百步之内即有一处历史文化名胜的状态,印证了无锡崛起为中国近代工商之都、并在改革开放之后敢为天下先的必然。如今,传承江南文脉、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则需要更科学的城区建设,并将文化、科技和市场化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这些无不是“软实力”的“硬支撑”。

以文聚力,人文和经济良性互动的新实践,必然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凝聚新的内在动力。在无锡,在梁溪,我们正看到这种向上的力量,听到向上的声音——那是蕴含在《二泉映月》里的发展密码。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实习生谢可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 | 荣智慧

编辑 | 谭保罗

统筹 | 查一鸣

排版 | 静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