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侧写-陈文章 曾誓言不进学术界…打开心结 翻转人生
陈文章进入台大任教后,陆续担负系所主管职务,因为理解沟通的重要,很多困难迎刃而解。图/王德为
陈文章,台中沙鹿人、1963年次,在台大教书28年、其中18年兼任主管职。他1996年进入母校、母系台大化工系担任副教授,是在攻得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的三年,不像一般归国学人,返台直接进入大学任教。
「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让我曾发誓,这一辈子绝不进入学术界、绝对不教书。」他回忆说,当时自己选了一位非常严厉的指导教授,老师慢条思理的性格和自己很不一样,虽然治学细心,但对于英语不好或程度不好的学生,心理上就有点瞧不起,学生上台报告研究进度,几分钟内肯定被老师轰下台。攻读学位的五年期间,陈文章真正一次完整简报研究成果,是自己的博士论文口试。而且就仅此一次。
陈文章心想,这样的历程实在很痛苦,也担心指导教授的教育态度会影响到自己当老师,一再提醒自己「绝对不做这样的事」,因此拿到学位、毕业返台后的工作,和别人不太相同。
陈文章并不在意这些的「不太相同」,他自小的求学经历一直和一般人不太相同。他的父亲是三轮车伕、母亲不识字,没有人盯他写功课,国中时第一次体会到「考试考好,是可以出人头地」;中学时期考进台南一中,从此一个人生活,高中曾住在菜市场楼上,菜贩卖菜和杀鸡声是他的起床闹钟;「高三病」一路陪着他考进台大化工系,前三个学期疯玩到必修课重修,大三才第一次拿到书卷奖。
博士指导教授在学生心理烙下的阴影,使得陈文章返台选择进入工研院,挂一个没有管理责任、能安静作研究的研究员职务。他也因此有更多时间思考、自我要求培养博士应该有的独立研究能力,反而开始回想美籍指导教授是怎么写论文,自己也重新用中文写论文。这段期间,陈文章真正体会老师要求严厉的本意,加以改善了他研究上的粗糙。而心态自我导正后,工研院的研究计划频频获得论文奖,加以实际职场工作需要与主管、同事,外部供应链沟通,也让他顿悟,是自己当年没有和指导教授好好沟通才会变得痛苦。
「我第一次领会,和一个个性很不一样的人沟通,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心结打开的陈文章,几年后返美探望指导教授,并向老师坦言自己的领悟,两人开始成为好朋友。陈文章的学术研究持续获颁国内外大奖,最近几年的奖项有第24届工程及应用科学类科国家讲座(2020),法国Grenoble-Alps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等。
进入台大任教,陈文章陆续担负系所主管职务,因为理解沟通的重要,很多困难迎刃而解,更经常主动向院里提出「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在台大工学院副院长期间,为了解决工学院的空间不足问题,对外募款。他向企业、校友提出具体愿景、目标和募款用途,对方有明白捐款「能真正帮到学校」,过程并不像想像花时间或困难达成。
他担任校长以来台大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如原住民部落进攻台大,国际生学院、国际政经学院等的新设,都需扩大募款、扩大国际人才延揽,对此,陈文章只轻轻说,「没有非常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