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問題多 北市砸5.7億改善

审计部最新报告,全台逾三分之一人行道净宽不足最低标准,台北市政府推动人本交通,洗刷行人地狱污名,调查发现全市1544处人行道净宽不足、909处无骑楼替代路线,另有549处人行道待改善。市府表示,今年编列相关改善预算5.7亿元,优先改善医院、学校、市场周边。

依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标准,人行道最低宽度不得少于90公分,北市议员李明贤表示,市府近期普查,12个行政区里,人行道净宽不足以中正区273处最多、其次内湖区250处,还有南港区197处。

李明贤说,内湖科技园区年产值超过6兆、南港也有软体园区,是外来人口主要移入区域,结果行人通行不友善,选区议员压力相当大,市府应针对缺点最多的热区优先改善。

以内湖新明路321巷为例,李明贤说,短短130公尺的标线型人行道上,包含电杆、灯杆、反光镜、交通杆就多达15座,他质疑后市府确实着手改善,但人行道净宽不足问题仍未解,且没有骑楼替代,甚至人行道不友善路段内湖区多达121处,遥遥领先第二名南港75处。

人行道障碍物以电杆与路杆最多,其次还有树穴等。李明贤说,内湖与南港人行道净宽不足与障碍物之多,是北市各区之最,显见市府预算编列与调整须更到位。

对此,北市府表示,将针对较多需要改善的热区排定优先顺序,目前锁定医院、学校、市场周边等优先改善,也允诺针对热区加大力道尽速改善。

新工处长林昆虎说,人行道宽步不足路段,市府积极提出标线型人行道替代改善方案,但他也坦言,有些地方里民会反对,目前替代作法是先做出无障碍环境的实体区隔。

市议员简舒培说,要解决人行地狱须分两部分,店家杂物占用人行道,市府应严格执法;若是老旧社区人行道原始宽度就不足,就要加速都市更新,让建筑物退缩,留设更多行人通行空间。

市议员陈宥丞指出,政府态度很关键,中央与地方法规应一条龙检讨,人行道是否要挤进这么多公共设施,地方政府也应加速都更,「该下地的下地、该移除的移除」,而不是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