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芯片巨头坂本幸雄:被美韩逼上绝路,为报仇72岁加入中国企业

来源:法制播报

2019年,在中美两国的关系正闹得不可开交之际,日本曾经的一名芯片巨头坂本幸雄忽然宣布投靠中国,而此时这名芯片大佬已经72岁了。

72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更何况身为曾经的芯片巨头,手中也攒下了不少的资产,为何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日本,加入中国呢?

实际上,坂本幸雄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的芯片事业在美国和韩国的联手下被搞垮,他不甘心就此一蹶不振,才主动加入中国,只为了复仇,彻底出一口恶气。

坂本幸雄是如何被美韩挤压的?他的复仇如今怎样了呢?

坂本幸雄接受采访画面

坂本幸雄这个名字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和半导体行业密切结合在了一起。

从大学毕业之后,他直接放弃了当时最热门的行业,选择了进入半导体行业,当时坂本幸雄身边的人都对他的选择感到困惑不解,他们知道坂本幸雄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如何能够进入一个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的行业呢?更何况,半导体在当时只是一个冷门的行业,并不是从业的最佳选择。

可是坂本幸雄并没有理会身边的人的疑惑,而是一股脑就钻了进入,自此之后便再也没有考虑过其他行业。

但是作为一名从体育大学毕业的学生,一个半吊子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刚到公司的第一天,他就被告知,要从最基本的一名销售开始干起。

销售是公司中最底层的员工,年轻气盛的坂本幸雄对此感到有些气愤,然而当他被问到要如何发展芯片行业,芯片行业又有着怎样的前景时,他一时语塞,意识到了自己对于芯片行业并不是十分了解,便死心塌地的做起了销售。

坂本幸雄是一个不服输的人,虽然只是一个销售的职务,他也一定要做到最好。

在这股拼劲儿的支撑下,坂本幸雄很快就从一名普通的销售人员成为了销售组长、销售经理,他的为人处世受到了所有客户的称赞。

坂本幸雄的上司看到了他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出众的工作能力,便主动向公司引荐,最终坂本幸雄竟成为了公司的副总裁。

身为行业内的标杆,坂本幸雄成了众人争相学习的对象,只要是他经手的单子,不仅从来没有出过差错,数额也是大得惊人,就这样,坂本幸雄凭借自己积攒的人脉和能力,一步步成为了公司内的一把手。

坂本幸雄演讲画面

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芯片行业开始崛起,走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时候,曾经那些嘲笑坂本幸雄的人才闭上了嘴。

与此同时,美国和韩国的芯片行业也先后崛起,对日本的芯片行业的生存空间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制约日本芯片的发展,美国还和日本签署了《美日半导体协议》。

一时间,坂本幸雄的事业受到了极大地打击。

可是在业内有着响亮的名号的坂本幸雄,走到哪里都是一块香饽饽,很快,日本的各大企业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坂本幸雄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直接跳槽到了神户制钢的公司。尔必达公司为坂本幸雄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这也成为坂本幸雄走上人生巅峰的开端。

坂本幸雄曾跳槽到了神户制钢的公司,成为其走上人生巅峰的开端(资料图)

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衰退的时候,在美国的扶持下,三星集团开始和尔必达公司抢占市场,不断地侵蚀着日本的企业。

面对美国和韩国的联手阻挠,坂本幸雄临危受命,亲自出任公司的CEO。

此时的他肩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日本的芯片行业正面临着一个阶段性的挑战,美国的制约、韩国三星集团的挤压使得原本就群龙无首的日本市场愈发混乱。

这样的无序的状态也为坂本幸雄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机会,他做了多年销售,对市场原本就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因此他当即进行了一番详细的市场调查,最终发现电子设备的使用量正在连年攀升,尤其对于人们日常出行来说更加便利的移动电话,坂本幸雄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芯片的开发和研制上。

尔必达公司曾是芯片行业的领头羊,坂本幸雄一时风头无出其右(资料图)

为此他甚至拿出了一大半的家底,将公司大部分的研发经理注入了芯片的研制上,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可以说是一步险棋,面对未知的市场走向,没有人能预料到未来会朝向哪个方向发展。

他期望的芯片究竟能不能研制出来?研制出来之后又能否适应市场,再次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爆款?成功总是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坂本幸雄为此堵上了一切,因为如果这次赌成功了,他们将会成为日本芯片行业的领头羊。

幸运的是,坂本幸雄赌对了。

这样的芯片一经问世,就收到了多方关注,世界各国的各大厂商纷纷前来向日本订购新出的芯片,这样的芯片在世界范围内也大受好评。

很快,坂本幸雄手中的大订单一个接着一个,尔必达公司更是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成功在日本上市,成了当时的市场巨头,也成了芯片行业的领头羊。

坂本幸雄一时风头无出其右,就连美国和韩国也被其光芒所掩埋,一时间在市场上没了消息。

此后坂本幸雄便将公司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研制芯片上,他们几乎每出一个新的芯片,就会成为当时的爆款。

尔必达公司的芯片质量好、价格更公道,所以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放弃美国或者韩国的芯片,转而投向了日本的市场。

这时候日本的芯片市场充满了活力,美国和韩国的市场开始陷入了低迷,这让号称“世界霸主”的美国如何能咽下这口气。

所谓树大招风,尔必达公司迅猛的发展势头很快就引起了美国和韩国的“嫉妒”。

作为美国的狗腿子,韩国和美国几乎是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对尔必达公司进行打压。

坂本幸雄早早就意识到了危机的到来,凭借一己之力,稳定住了公司和日本芯片市场的发展,也算是辉煌一时,然而这样的辉煌在2008年经济危机到来之时却显得不值一提。

2008年,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全球的经济陷入了停滞的状态甚至出现了倒退,尔必达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补贴,物美价廉的优势也失去了一半,韩国的三星公司在美国的支持下,大幅度的降低芯片价格,毫不避讳地和尔必达公司打起了“价格战”。

图为三星大厦(资料图)

此时美国和韩国的筹备了多年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们就是要全方位的挤压尔必达公司的生存空间,侵占日本的市场。

坂本幸雄身为日本芯片市场的巨头,随他们的打压自然是进行了强烈的反抗。

在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日元不断升值,不少企业已经是自身难保,尔必达集团的承受能力几乎已经到达了极限,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对抗美韩联手的挤压,即便是坂本幸雄也独木难支。

他不得不请求政府伸出援手,帮助尔必达公司渡过这次难关,然而日本政府1200亿日元的投入就像是打了水漂,没有起到半点作用。

坂本幸雄便开始各寻求帮助,他原本打算和欧美集团美光的CEO联手,共同抵抗这次危机,双方甚至已经商谈到了最后关头,只剩签订最终的条约。

坂本幸雄在公司破产后出席发布会画面

可是不知什么原因,美光科技公司的CEO史蒂夫·阿普尔顿在月初乘坐飞机的时候,因为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这也导致双方的价格谈判悬而未决,为尔必达公司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尔必达公司的债务越堆越高,就算是日本政府亲自出面也已经是于事无补。

从2011年4月到12月的财报中已经显示,尔必达公司的亏损已经足足达到了989亿日元,最终,在美光集团的CEO出事3个星期之后,尔必达公司只好遗憾宣布破产,退出了同美韩之间的竞争。

坂本幸雄半生的心血就这样毁于一旦,但是更让他感到扎心的是,还没等他从破产的悲痛中缓过来,美国的企业就将尔必达公司收购了过来,已经将近70岁的坂本幸雄即便心中再有不甘,也只能看着自己曾经的心血落入他人手中。

坂本幸雄在这场博弈中彻彻底底的输了,不少人都劝他:“你这个年纪了,就不要再去争了,安心过完晚年就好了。”

坂本幸雄就公司破产鞠躬道歉画面

可是坂本幸雄从来都不是一个服输的人,虽然公司倒闭了,但是他毕竟是曾经半导体行业的领头羊,手中掌握的东西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所以他决定,一定要重新找一个机会东山再起。

但是这时候的美国和韩国已经不再是他的首选,市场是残酷的,坂本幸雄从这场博弈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不足,还有美国和韩国不光彩的手段,所以他不仅仅是东山再起,他还要“复仇”。

他很快就重振旗鼓,放眼在全世界寻找合适的契机,当国外的公司得知坂本幸雄打算重新“开张”的时候,邀请他的信件就像雪花一样纷至沓来。

最终坂本幸雄将目光放在了中国市场,当时我国正在和美国暗中进行较量,双方也是争得难分伯仲,而坂本幸雄则是从中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9年,已经72岁的坂本幸雄经过慎重考虑之后,选择了加入我国的紫光集团,紫光集团是清华大学成立的科研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具有极大地影响力。

坂本幸雄在2019年加入了紫光集团(资料图)

这则消息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剧烈的轰动,但是这一次却没有人质疑他的选择,因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眼光向来毒辣,而不了解他的人,没有资格质疑他。

为了迎接他的到来,紫光集团也是拿出了十足的诚意,他们在向坂本幸雄发出邀请的时候,便新成立了一个储存芯片的项目,并且坂本幸雄已进入紫光集团,就成为了紫光集团的副总裁,足见紫光集团对坂本幸雄的重视。

而坂本幸雄面对这样十足的诚意,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并承诺,所有研制出来的新产品,中国都享有最优先的使用权力。

坂本幸雄的到来毫无疑问推动了我国芯片行业的发展,他对科研工作认真的态度也让无数人感受到了他企图向美国复仇的决心。

如今中美两国再次爆发了激烈的竞争,这对于坂本幸雄来说或许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可让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紫光集团待了两年之后,坂本幸雄选择了离开,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中国的市场,而是选择了进入深圳的升维旭公司,来继续自己的研究和理想。

虽然已经75岁高龄,但他依旧活跃在“最前线”,向全世界召集有才能的青年人才,想要重走之前的方式,将企业做大做强,重新回到芯片行业的巅峰。

如今我国的芯片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在飞速的发展,坂本幸雄的到来对于我国来说是幸运的,对于75岁的坂本幸雄也是幸运的。

毕竟科研无国界,合作才能创造共赢,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科研工作,不外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