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0.6排量的车,为什么中国没有?

先说一下,作为一个曾经去过日本,开过0.66升小轿车的人,一定要说一句——这辆小轿车是日本特殊国情的产物,并不是什么好东西。许多人说“国人好面子开大车”,其实不然。

本来就有的,83年曾经有进口铃木的小货车,是0.6升排量,很好用,省油,国产的微型车,微面也都被仿制了,但是发动机,底盘都不行了。以后广州市规定上高架,内环必须在1.0升以上,以后就没有了。现在,微型汽车已经不需要0.6排量了,因为它主要用于城市中的小型短途货运,完全可以用电代替,但是它必须是四轮的,比现有的三轮稳定的安全程度要高得多。

有个反例就够了,面子这东西,如果每个人都开1.6L朗逸(参数丨图片)(参数丨图片),1.5 L轩逸,那你从众买了一辆朗逸或轩逸,自然就没有什么独特的一面了。普通的大城市开朗逸或轩逸显然是不够的,“有面子”,但不能阻挡大家对朗逸、轩逸的疯狂购买欲望。看来所谓的好面子并不是K-car在中国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缓慢,导致我们完全没有自己的汽车文化。

还是我们还没有成为一个汽车强国,即使我们的汽车拥有量是世界第二,我们也毫无底气地呼喊着要成为汽车强国的口号。

和德国比起来和美国比起来,我们没有比较的资格。但是,借鉴日本是一个非常必要的事实。

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必像日本那样去做。

由于日本汽车发展的历史很短,即使是很短的历史,他们也有着自己的K-car文化。在这个主题中,日本的汽车排量为0.8排量。

而日本之所以拥有微型轿车文化,其实更多的是国情和环境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现在的问题是:K-car为什么会在中国流行起来?实际上:离开日本后,这种车在哪国不受待见呢?

首先,K-car动力太差,这款车也只能在市区行驶,基本上不能作为跨市行驶的工具,不能高速行驶。在80 km/h时,会感到声嘶力竭。

其次,K-car的空间太小,而且很狭窄。一两个人开车也行,全家开车根本根本就不合适,坐四个人这款车的动力系统就会崩溃,加上现在中国一家一车,一家一车,这款车更不适合中国国情。箱子里的东西也是个问题。

所以我们不必盲目崇洋。到日本参观,看看日本旧城区狭窄的街道,难找的停车位,再加上日本的阴雨多,天气寒冷,不适合我们台湾这样的车水马龙,你就知道为什么这种小车如此流行了。

有日本特色的东西而已,不是什么好东西,看别人有没有就一定要学。

由于日本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汽车只是作为个人出行的补充,而且该国国土面积有限,街道狭窄,停车空间紧张,因此小排量车更适合。在中国,买车是为了满足一家人的出行需求,当然也是为了宽敞舒适。

小汽车在拥挤的地方也能派出用场,毕竟拥挤用不上多少动力,车体小还能方便停车。

但是小城市一般不会堵车,或者是停车,所以买这辆小汽车就没有意义了,在路上说夸张一点就是你不一定会跑过那些1.0微面…

而你比那些1.0微面拉的人还要多…

这个画面让人想要尴尬。

依靠0.66小排量政策的伙伴们可以失望了,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的政策是推广新能源车型,对于政府来说再小的排量也是一个移动污染源,不如一步一步来新能源划算。

轿车文化的精髓在于它的内部结构,我们大部分认知所见的华贵外表不知要在整体上体现出这一荣耀,你真知道自己是为了什麽而热爱轿车,了解汽车文化吗?起码,国人对汽车知识的普及极为缺乏。

其实我们国家还是有汽车文化的,虽然它的出现非常短暂,但只是一个软文化而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除文化之外的第一个文化发展

以低廉的价格和超大的载物空间,微面站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的浪尖,成为大多数人创业致富的首选。但是,到了2003年,政府宣布,由于微面前端没有碰撞吸能结构,必须停止销售,“平头微面”从此成为历史。继承也许是五菱宏光吧,但那也只是后起之秀。

而且老款桑塔纳也算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汽车文化,毕竟它在这个国家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了。有了自己的故事却没有自己的传承。

像强制报废这样的政策使得那些富有故事的老牌汽车一蹶不振。并且厂家的逐利和不思进取更造成了文化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