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kid创始人:距离AR厂商的“iPhone时刻”还有三年

在争夺XR市场这件事上,中国厂商的热情丝毫不逊于苹果。

4月22日,AR智能眼镜制造商Rokid发布了AR Lite空间计算套装,其中包括重75g的显示终端Rokid Max2眼镜,以及Rokid Station 2主机,后者集成了传感、计算和电池模块,可用单手握持与操作。

从现场展示来看,Rokid AR Lite支持移动轻办公、沉浸式大屏游戏、观影、电脑手机快速投屏等功能。在交互上,Rokid AR Lite取消了原有的正面物理按键,新增多指多手势触控,用户可以无缝衔接在手机、平板上的交互模式。

Rokid并未公布它的售价,行业人士普遍猜测在3000元以内。

XR设备透视功能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VST(Video see through视频透视),利用摄像头等传感器来捕捉真实世界的影像,最后投射在屏幕上,更强调沉浸感,如苹果Vision Pro,以及Meta Quest等VR设备。

另一种是OST(Optical See Through 光学透视),通过摄像头定位和芯片计算与真实世界产生交互,以真实世界为主,常见于AR设备中。这也是Rokid选择的路线。

VST和OST各有优劣。由于VST要做沉浸式和数字化的物理世界重建,这就决定了设备的体积很难做到轻量化,这也是Vision Pro让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OST不需要对真实世界进行物理重建,所以优势在于轻便、舒适,但很难做到深度沉浸。

苹果之所以选择VST,原因在于这种路线能够充分发挥其芯片、操作系统、供应链整合及产品议价能力。但对于资金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国创业公司来说,轻便的OST无疑是当前最合适的路线。除Rokid之外,Xreal、雷鸟创新、INMO等国内AR眼镜头部厂商也都选择了这种路线。

尽管技术路线不同,但大公司的入局还是带动了整个行业,就连国内消费电子巨头华为、vivo也先后传出将推出MR设备的消息。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Vision Pro发布后,Rokid的销量和开发者都迎来了数倍增长。

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消费级AR设备销量22.7万台,同比大幅上涨138.9%。但从出货体量看,AR眼镜仍然没有彻底走向大众市场。

在消费市场爆发以前,企业端成为许多AR厂商的技术与市场试验田。截至目前,Rokid的企业端业务覆盖工业、化工、智能制造、医疗、建筑、汽车和文旅等场景,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例如在文旅场景中,Rokid与超过200家博物馆与景区合作,实现更具沉浸感的空间导览体验。

祝铭明认为,AR行业的今天像是智能手机行业的2007年——距离跨时代产品iPhone 4的发布还有三年。几乎每家公司都在努力定义新一代产品,但那个决定未来的产品还没有出现。

“即便Vision Pro也不是那个最终答案,所以我们只能努力去试,让自己活下来。”祝铭明说。

他预计,Rokid AR Lite今年的出货量将达到30万至50万台,这也是一款智能旗舰手机的年销量。一旦这个数字成真,也就意味着产品真正破圈。而要加速破圈进程,包括Rokid在内的一众AR公司必须做好一件事:生态。

任何一种科技产品想要实现普及,都离不开做大生态。用户愿意购买AR眼镜,驱动因素一定是多样化的内容体验。因此,Rokid也在通过举办AR应用开发大赛,与多所高校合作,推出AR培训课程等方式来鼓励生态繁荣。

祝铭明认为,消费电子产品设备实现普及的两个关键场景是游戏和社交,而做好社交场景则要实现场景的碎片化。

“当AR眼镜具备碎片化的便捷性时,它在一到两年内就能完成一系列的场景爆发。但前提是,光学、电池、算力、通信等一整套材料都要经历变革。”他判断这个过程还要经历3到5年。

一个XR从业者的共识是,整个行业的iPhone时刻已经越来越近了。它不仅仅是尝鲜的科技产品,而将像智能手机那样,从设备创新走向应用创新,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真正爆发的时刻到来以前,硬件和软件厂商都在摩拳擦掌,等待着分享下一场技术变革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