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国却失去世界!中港互换通上路 人民币国际化恐成香港仅剩价值

香港一直以来被视为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随处可见外币兑换的店铺,如今多以服务中国游客为主。 (摄影・程思迪)

中国与香港间本月15日正式开通「互换通」,继股市、债市后,延伸到人民币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将可以在香港就联通中国的利率交换市场来进行人民币的对冲交易。

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关键的一步,同时暗潮汹涌的,是有3股巨大推力也持续把香港推向中国。

不满美元「武器化」

逾30国用人民币与中贸易

首先是国际对人民币的需求持续攀升,尤其是随着俄乌战争开打,以及美国强势升息,让一些国家开始质疑非用美元交易不可的必要性。受美国制裁的俄罗斯和伊朗自不在话下,人民币已是它们的主力外币,但更多没有受制裁的国家也开始纷纷喊用人民币跟中国贸易。

例如巴西总统鲁拉4月中旬访中时疾呼,「每天晚上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这些国家都必须要以美国的美元做为结算方式,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货币做为结算货币?」近期中国工商银行已经完成首笔和巴西的跨境人民币结算。

阿根廷政府也在4月底宣布用人民币结算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贸易,属于亲美的沙乌地阿拉伯、法国,也加入使用人民币跟中国交易石油与天然气。目前已有30多国开始用人民币结算跟中国的贸易。

特斯拉执行长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上的一段话,倒是点破了这些国家担忧的事,「如果将一种货币『武器化』的次数足够多,其他国家就会停止使用它。」这个它,指的就是美元。

这股趋势,让去年中国货品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金额增加近4成,今年3月人民币占中国跨境支付的比例也首次超越美元。人民币的需求攀升引来第2股推力,即人民币的避险问题。

连麻吉俄国都嫌不好用

北京亟思扩大人民币用途

「人民币不好用」,没想到这种话会出自跟中国关系最「铁」的俄罗斯之口。4月中,俄央行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人民币可能较不稳定,但比起其他传统货币(指美、欧元)又缺乏足够的金融衍生品,让使用人民币的贸易商,无法为交易避险。」

人民币大量进帐却又不够可靠,迫使俄央行积极售出人民币换取其他外币,预计将在5至6月间售出4百多亿卢布价值的人民币(约合新台币160亿元)。

若人民币的风险问题没有解决,一样的状况迟早会在其他转用人民币的国家发生,人民币国际化也必然会止步不前。因此,为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提供更多的金融衍生品,对中国来说已是刻不容缓。

如此重责大任,自然又落到拥有世界顶尖金融体系,也是世界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香港。这也造就第3股推力,香港为中国处理金融衍生品交易变得更加必要。

是桥梁又是防火墙!

中利用港吸国际资金

为何要由香港来?中国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且不让外资过度影响中国经济,过去一直采取所谓的「一币两市」(在岸及离岸人民币市场),一手管制境内金融市场,另一手由金融及法律体系可信度较好的香港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台湾金融研训院传播出版中心副所长谢顺峰也曾表示,「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扮演独特的双元角色,既充当对境外资金的交流兑换通道,又能担当中国境内金融稳定的防火墙。」

中国在2009年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是重要分水岭,提高了人民币流出中国的速度,只花两年左右香港结算人民币的成交额就超越美元。

只是跨境结算还不够,中港间陆续还开放股市的「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市的「债券通」,还有些辅助的理财通、ETF通等,奠基了香港成为投资中国门户的地位。香港结算人民币的成交金额因此不断攀升,今年截至4月,平均每日结算近人民币1兆元,约是结算美元的4倍多。

但金融衍生品方面,比起美元,人民币的成交量却逊色不少。以利率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来说,美元的成交量是人民币的6倍多,可见透过香港交易中国的金融衍生品仍不活络。

只有投资管道却没有避险工具,无法真正笼络国际资本的信心。例如债券通开放后,国际投资者虽然持续涌入中国债市,3月债券通的成交量也再创历史新高,达人民币近9600亿元,但外资持有中国债券的比率仍只有2%左右;相较下,美债约有3成是国际投资者持有。

主因之一,就是中国缺乏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利率交换的机制来对冲利率风险。

中港互换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提供更多的对冲工具,为债券一类的固定收益产品提振信心,让更多外资愿意持有人民币债券。

香港金融业VIP变中企

环境更倾中,吓跑国际人才

法国外贸银行亚太首席经济学家埃雷罗(Alicia Herrero)撰文表示,自2010年以来,「香港这个离岸金融中心越来越仰赖中国内地,中国的金融机构与企业也越来越仰赖香港以获得海外资金。」埃雷罗指出,美中竞争下,这个趋势只有更加明显。

港籍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李志强认为,只要中国经济还在发展,香港就会逐渐从「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变成「中国化」的金融中心。

中国化最大问题是让香港的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单一,尤其反映在股市上。中企现在占港交所的比率超过7成,但是在2011年时还只有5成多。

当香港股市越来越倾向中国,无可避免的会产生排挤效应,投资者会更加专注在中企而非其他国际企业。哪怕港股通(沪深港通)已在今年3月开放外企纳入,但引入「北水」(来自中国往香港的投资),并没有让资本流入国际企业,中企依旧是港股VIP。

例如国际知名企业普拉达(Prada)和欧舒丹( L' Occitane),分别在2011和2010年在港上市,但现在成交量惨澹,每日交易量只剩100多万股,而做鞋的中企李宁,则有1千多万股。国际能源巨头嘉能可(Glencore)是另一案例,在港上市仅7年就因交易量过小黯然下市。未来恐怕很难再见外企在香港风光上市的光景。

另一影响反映在人才流失上。据《金融时报》报导,现在要用领英(LinkedIn)在香港找资深的职位,除非你会说广东话或普通话,否则几乎找不到。英语曾是香港身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优势之一,如今却显得不再重要。尤其《香港国安法》2020年实施后,国语化成主流,香港的免费电视台还被要求删减英文节目比例。

这种风气吓跑了香港的国际人才,海外人才签证申请数骤减,2021年的申请人数只剩2019年的三分之一,这个趋势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反倒是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年4月赴北京大学演讲时,全场座无虚席,中国的年轻人才跃跃欲试想去香港发展。

留给香港的选项似乎不多,香港已经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香港。哪怕每年上限只有5万美元,大批中国游客仍在旅游签证重开后前往香港开户存钱,据彭博报导,中国银行的香港分行,第一季开户数比上季多了1.7倍,汇丰银行则延长了营业时间并新增4成人力以应对新客户。

随着中港互通制度设计越加完善,香港无疑会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但有朝一日,这可能会是香港仅剩的价值。

※更多精彩文章,详见《商业周刊》1853期。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18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