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骤放大沟通 中经院长 连贤明:提升智库专业地位
图/颜谦隆
更多《面对面》新闻 请上工商时报官网
112年收支营运金额及变动
连贤明 小档案
中华经济研院小档案
中经院财务状况(112年)
中华经济研究院为国家级独立政策研究机构,今年8月上任的中华经济研究院长连贤明,在本报面对面专访破题时就说,中经院研究团队拥有专业能力,政策研究实际影响政府重大政策,「要增加的是沟通协调能力、对外论述能力」,对政府更是重要的事情,提升施政效率、发挥资源效益,甚至避免民众对公部门的怨怼。
对于沟通能力的提升,连贤明认为,政策研究者都应该做到三方面,其一,对研究团队的内部沟通,实际了解现在发生什么事,研究主题要扣合现实,要多听多看,学者出身的他过往主持过许多研究计划,发觉大学教授没有真正了解市场;其二,和委办单位的沟通,主要是政府部会及其负责官员,研究团队应秉持专业,让委办方明白研究团队的建议,以及建议的可能后续;其三,社会的沟通,让大家知道某一议题应有何种的呈现,才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政策。
连贤明举例,很多先进国家都很头痛的少子化议题,很多政府都朝向「发钱来刺激生育率」的方向构思政策,韩国过去几年都这样做,还成立少子化对策委员办公室,其中成员之一,是连贤明经常会连系的朋友,彼此交换意见后发现,几乎没有一个政策能非常有效地刺激生育率。由于少子化问题相当严重,立委、舆论都会批评「政府为什么不做些事?」事实上,政府的压力很大。因此智库应该做社会沟通,在提供专业意见、协助政策评估之后,帮政府对外面说明,尤其是很多对政策质疑的时候,更应该讲出来哪部分可以先做,这是蛮重要的事。
学术上的政策研究
不应和政府政策分开
要让多元管道的沟通落实,连贤明认为,也应顾及层次的问题。他指出,第一个层次是做出一个沟通的平台,因为行政机关不会知道所有的事情,把相关成员都邀进去的沟通平台,让大家可以在平台上先行讨论,例如讨论青年低薪问题,大学经济系硕士月薪三万五千元,25年来没有变动,台大法学院附近的学生便当价格却已从45元/个,涨到100元/个,相当血淋淋的现实,反映社会的沉重负担,这些都应该在平台上经常沟通。第二个层次,连贤明指出,在听到各方声音、资讯之后,透过专业整合出政策,其中也包括学者、业者的想法,提供给要执行的政府机关,中经院的政策建议也随之转译进去。
「学术上的政策研究,不应该和政府政策分开。」连贤明指出,国外最优秀的学者是协助政府规划政策,在台湾30年前也是如此,但近20年来学者被推去写SSCI学术期刊论文,两者又被分的太开,较好的做法是两者要有密切交流,政府的行政业务做太久,会出现与外界的距离感,有时在决策时间压力下难以仔细思考,此时就需要平时就有政策研究的学者加以协助,他自己在医疗经济学的长期研究及成果,在新冠疫情期间就曾发挥功能,因此他更希望中经院研究团队能为政策加值。
中经院组织上有三个研究所、十个中心,研究领域涉及新兴科技产业、绿色经济、WTO区域发展、日本/东协/中国大陆等等,连贤明到任后,每个单位都详细了解、花时间和研究员对话,「我很惊讶很多团队的专业都相当的强,可是外面并不了解」,他说,这正是担任院长迄今,一直想推动智库进行社会沟通的原因。
举办美国总统大选研讨会
成功地降低各界「川普焦虑」
上任院长的第100天前后,连贤明真的启动了想法,抓住11月美国大选出炉,政策争议性比较大的川普当选的时机,主动规划由院内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员负责主讲,第一时间在中经院主场举办美国总统大选研讨会,为政府部门、厂商、媒体扎扎实实地解说对整个台湾供应连的影响,成功地降低各界的「川普焦虑」。
尽管已有十足想法,要促成中经院在政府与民间、产业的专业地位提升,连贤明仍要面对中经院现存的两大问题:一、优秀人才多次被被政府团队延揽;二、中华经济研究院自有院舍兴建预算逾8亿元、可能因物价通膨而扩增到10亿元,相对上中经院全年盈余约6,000万元的小规模,财务压力着实不小。对于这两大挑战,连贤明表示,将加强中生代研究团队的领导人培育,至于财务压力,希望在没有政府协助下,以自有资金把最困难时期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