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 加剧全球通膨压力
过去数十年来,全球经济一直往更大的整合趋势迈进,海外低薪的制造成本让美国能享有便宜的货物,并把通膨维持在低位,但在同时,美国也付出制造业工作机会大幅流失的代价。
不过在疫情爆发之后,该趋势出现反转,跨国企业相继将供应链从中国撤离,改而在美国生产更多产品,特别是拜登政府借由提供高额的补助优惠,希望能扶植对电动汽车与电子商品至关重要的半导体业再度兴起。
第二则是针对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投资暂时性对经济带来混乱。由于各国政府必须对此扩大举债,加上对原物料的需求也跟着攀升,推动通膨进一步升温。
第三为全球多数人口正在老化,也对供应造成新的冲击,它所引发的劳力与商品短缺也让当全球经济正从疫情结束后反弹之际,加剧了通膨的压力。
哈佛商学院经济学者奥法萝(Laura Alfaro)在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提到,在疫情期间美国以「去风险化」为理由,减少自中国进口产品,转而从越南、墨西哥和台湾等地进口,或是改由本地供应,如此改变助长通膨升高。像是自越南进口商品的成本增加约10%,墨西哥的商品成本则增加约3%,这些都推高通膨率。
奥法萝还把该现象形容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这是美国政府实施的一项外交及贸易政策,旨在要求企业撤离跟美国有地缘政治冲突的国家,转而优先与盟国或价值观相近的国家发展贸易关系,并建立彼此互助的供应链。
虽然如此,美国2022年进口额仍创下历史新高,意味整体贸易依然活络。她表示,随着贸易趋势改变,「我们尚未去全球化」,改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