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的“芯片危机”:内忧外患 空前罢工打击AI野心

三星罢工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15日,韩国大财阀三星集团旗下的三星电子正在努力应对一场不断升级的劳工危机,这场危机使得该公司在蓬勃发展的高带宽内存(HBM)市场追赶竞争对手的努力变得复杂化。HBM目前是人工智能(AI)处理器的重要选择。

本月早些时候,随着全球内存市场从长期低迷中反弹,三星预计第二季度营业利润将同比增长近1500%,这让投资者感到高兴。

两大落后

然而,就在三星公布这一强于预期的财报展望之际,该公司员工的骚乱愈演愈烈,在攸关未来发展的领域落后于对手,并且生产受挫。三星股价今年已上涨约7.5%,而规模较小的本土竞争对手SK海力士则大涨了65%。

HBM是AI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HBM芯片的开发上,三星落后于SK海力士和美国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三星想成为AI行业领导者英伟达的HBM供应商,但尚未通过后者的测试。

三星股价表现不及SK海力士

“对于一家历史上一直是领先内存制造商的公司来说,这非常令人担忧,”芯片咨询公司SemiAnalysis分析师谢麦伦(Myron Xie,音译)表示,“HBM是一款利润丰厚的产品,所以三星正在错失一个巨大机遇。”

与此同时,三星也未能削弱台积电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的主导地位。此前,外界曾乐观地认为,大客户将寻求减少对台积电的依赖,从而让三星得到机会。

“虽然客户希望寻找第二家代工供应商,但他们最优先考虑的是技术质量和稳定的供应来,而三星代工厂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谢麦伦表示。

士气低落

今年5月,三星会长李在镕(Lee Jae-yong)突然任命行业老将全永铉(Jun Young-hyun)为新的三星芯片部门负责人。全永铉承诺,将“重新焕发内外部氛围”,以应对公司面临的“芯片危机”。

但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三星芯片工程师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即使在撤换负责人之后,他们也没有看到太多变化”。

“在HBM领域落后于SK海力士,在代工领域落后于台积电,因此内部气氛非常沮丧。”该工程师表示,“人们普遍对自己的薪酬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待遇比SK海力士的同行要差。很多人都在考虑离开公司,加入我们的竞争对手。”

员工日益不满的情绪终于在上周一爆发。全国三星电子工会(NSEU)发起了史无前例的三天罢工,预计有6500人参与。在一年时间里,全国三星电子工会的人数从1万猛增至3万多人。

三星发布最新可折叠手机

上周三,三星发布了最新可折叠智能手机,支持加强版AI功能。该公司在手机领域还承受着来自苹果公司和中国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中国竞争对手还可能会侵蚀三星在显示器和家电领域的市场份额。

“员工士气低落,因为奖金减少了。他们感到无助,因为管理层似乎没有方向。”三星智能手机业务的一名同样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员表示。

一位匿名三星家电销售人员补充说:“在公司干了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了销售增长,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销售滑坡。我们团队的人都有一种危机感。”

全国三星电子工会称,三天的罢工导致芯片生产中断。对此,三星予以否认。但是在上周三,该工会宣布将继续进行“无限期罢工”,这次把目标对准了生产线,包括那些用于制造HBM芯片的生产线。

“管理层无意对话,”全国三星电子工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已经明显看到生产线中断,公司将对这一决定感到后悔。”

三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公司“仍致力于与工会进行真诚地谈判”,但拒绝就人事问题发表评论。然而,分析师表示,此次罢工将使得三星在HBM竞争中夺回被SK海力士侵蚀份额的努力变得复杂化。

坏日子要过去?

一位三星投资者称,三星和SK海力士目前正为争夺有限的韩国工程人才展开激烈竞争。两家公司都拒绝就人才争夺战置评。

野村证券分析师CW Chung表示,三星上周宣布成立一个跨部门团队,专门从事HBM的开发工作。随着整个行业转向下一代HBM芯片,该团队最终有望缩小与SK海力士的技术差距。

“一旦你采取了错误的策略并开发了错误的芯片,其连锁反应将持续三年左右,”CW Chung表示,但他指出,更大的内存升级周期将继续推动三星的盈利能力,“它现在似乎已经度过了最糟糕的时期。”

三星辩称,作为唯一一家同时从事尖端代工、存储芯片以及下一代“先进封装”技术的公司,它可以很好地应对SK海力士和台积电之间迅速发展的联盟,后两家公司正在密切合作开发下一代AI芯片。

“我们对技术进步和投资规模的承诺一直是我们成功的核心,并将继续如此,”三星称,“我们对于挺过当前局势并巩固我们领导地位的机会充满信心并感到振奋。”

不过,芯片咨询公司SemiAnalysis分析师谢麦伦指出,当三星在上述任何领域都不擅长时,一站式服务对芯片设计公司来说没有什么价值。

“鉴于三星在多个业务领域的技术能力都受到侵蚀,问题似乎源自公司的领导层和企业文化,”谢麦伦称,“文化重置可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从长远来看,这对公司来说可能是最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