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提醒為何得到總是孩子的反抗?或許,你應該學習父母說話的藝術!
在《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专家》书中,我曾经分享过这个故事。
在女儿三岁时,我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捩点,我离开大学的专职工作,希望能有更弹性的分配时间,以照顾家庭。同时,我也渴望成为自己的主人,有权自行决定工作内容,而不仅仅只是听从主管指示行事。
后来,随着我在家中的时间增加,虽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长辈照顾女儿,但我惊讶地发现家中常上演着相同的剧情。每当长辈善意提醒女儿时,她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
有次,我正准备带女儿去公园玩耍时,长辈出于善意提醒:「记得戴口罩哦!」
她立刻翻脸,瘫在地板上生气地踢脚,并大吼:「我不要!我不要!」
此时,长辈露出了不悦的表情,并说:「你这小孩怎这样啊!」长辈的内心感受大概是「好心给雷亲」,真是好心没好报啊!
如果,单看表面行为,你可能会认为这只不过是善意的提醒,何必反应这么大?不过,我想你也跟我一样,讨厌「不请自来」的建议,尤其是那些你早就知道的事情!
我认为,身为父母的我们,出自于爱及善意给予孩子叮咛或提醒时,对于有能力自己完成的孩子来说,父母就像个「不速之客」,打断他原本的生活与计划,让孩子失去人生的主控权。
因此,孩子为了讨回主控权,不得不拒绝我们的建议,哪怕那些建议是好的,或是与他原本规划的一样,他也会为了抗议而抗议。
所以,请父母千万要记得──你的「好心」,要让孩子感受得到,才会得到「好报」!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好心」,关键在于「说话方式」与「态度」
胡玮婷咨商心理师提供
1.带着好奇的态度,同理孩子的心情
如果你常对孩子说:「又给我在那边乱,这有什么好哭的!」大人常不自觉用武断的态度,不仅曲解孩子的状态,也会让孩子感到委屈、不被理解,导致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疏离。
书中建议,父母可以试着同理孩子的心情,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伤心,妈妈抱抱你。」来帮助你与孩子产生连结。
2.带着合作的态度,建立共同的目标
如果你常对孩子说:「我说几遍了?衣服别给我乱丢!」大人常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听话,但这只会让孩子更想抗拒。
书中建议,父母可以试着建立共同的目标,代替责备与命令,例如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来把家里变干净。」以提升孩子行动的动力。
3.带着关心的态度,探索孩子的困境
如果你常对孩子说:「你是听不懂人话吗?」当父母再三要求孩子,孩子仍旧无法理解与执行时,这样的口气会贬抑孩子的沟通与理解能力,使孩子感到更大的挫折。
书中建议,父母可以试着建立沟通的桥梁,了解孩子的困境,例如询问:「你无法理解哪个部分呢?」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困难,父母才能提供适切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