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解析「自恋型父母」16项毁灭性特质

孩子父母之间是否有无法解开的心结。(图/翻摄自pixabay,以下同)

文/ 妮娜‧布朗

我从读者的来信中撷取片段,拼凑出以下的讯息。这些陈述都是在对自私的父母喊话,并描绘出许多拥有这类父母的成人小孩的感受,有些针对妈妈,有些则针对爸爸。看看他们的文字能否与你的经验或感受产生共鸣。

什么都要听你的,什么都要跟你有关,绝无例外。重点永远都是你想要什么、你需要什么、你要求什么,一切的一切都一定要照你的意思去做,否则你就无法接受。你从来都没有停下来想想,别人也有权利。在你眼中,你总是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你永远是对的,而我只能乖乖听话,不然就得承受你的怒火、不满和失望。

你真的很自私。你利用每个情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你不但对别人的需要视而不见、对他们的情绪充耳不闻,而且还是个善于操弄人心高手。你努力激起我的内疚、愤怒、悲伤和羞愧,确保我彻底成为你想要的样子。你不断斥责、批评、怪罪到我身上。在你身边,我永远是个悲惨的存在。

我很想取悦你,让你开心,可是我好像永远没有这样的能力。你就像飓风一样,我知道你即将来袭,所以尽量做好准备,面对你可能带来的伤害,但那些准备却是徒然。你离开后,我带着残余的情绪整理满目疮痍的自己,而你则继续前进,完全不知道,或根本不在乎你对我和其他人所造成的破坏。

我很渴望能发现一些迹象来证明你真的喜欢我、真的爱我,可是在跟你相处的这几年中,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这种匮乏对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我一天一天地长大,而你却完全不懂我的感受。每当我试着想让你了解的时候,你不是忽略、贬低我的感觉,就是大发脾气,说我这样批评你根本就是目无尊长、不知感恩。

现在我是个大人了,我发觉自己还是很渴望你的爱。我知道你不可能改变,但那并不会抹煞我心中的想望。我想要一段更有爱、更满足的关系

▲父母教养态度会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

大多数读者都有个共通点。他们意识到,即使长大成人,过往的童年经验仍不断对他们施加无用的负面影响,他们真的很想做点什么来缓解或根除这些讨厌的感受。

毁灭性自恋型父母的行为、态度,这些行为、态度会对孩子造成长远、深刻的影响,我将之归纳为「毁灭性自恋模式」(Destructive Narcissistic Pattern, DNP)。虽然孩子长大后会明显注意到某些影响,但那些负面效应依然在暗处腐蚀着他们的自尊、自信与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以下是毁灭性自恋模式的行为与态度描述。

1.自命不凡(grandiosity)

倾向将自我视为某种超人,对自己的成就、表现、财富等事物怀有不合理的期待,认为自己无时无刻都一定要赢,而且很清楚什么对他人来说才是最好的。

2.特权(entitlement)思维

认为每个人都只是自己的延伸(extension),而非独立分离、截然不同的个体,因此大家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他人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已表达与未表达的需求;期待且要求特殊待遇,认为自己的需求优先于他人的需求。

3.缺乏同理心(empathy)

漠视自己批判、羞辱与贬低的评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但却同时期待他人能同理自己的感受,并不断责备他人所犯的错,以及那些无法改变的事物。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是否有毁灭性自恋模式的顷向。

4.自我延伸

由于无法辨识出他人其实是分离、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个体,因此会期待从他人身上获得好处,但不会有所报答;惯于指挥他人,并期待他人能立刻执行这些命令;指望他人能读自己的心、在什么都不说的情况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会唐突地问些私人问题,并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且完全不尊重他人的界限所有权

5.匮乏的自我

即便没有证据能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是会不断谴责外界是如何剥夺、抛弃或贬低自己;有自我贬抑的现象,但若他人表示同意就会大怒;会批评或奚落自己,希望别人不同意自己的看法。

6.寻求关注

拥有这种特质的人常常或总是展现出相关的行为、态度,因此非常容易辨识。例如讲话不但大声,而且还讲个没完;无论进、出房间都很吵;用穿着来吸引他人注意,以及做出夸张的手势和动作等。

7.追求赞赏

不断出现追求、渴望大众认同与赞同的行为,并将之视为价值、优越性及类似特质的外显征兆;会夸耀、吹嘘自我成就,并抬举自己,以期获得奖励与他人赞誉;对阿谀奉承有所回应,但无法辨识出虚伪的恭维之词。

8.肤浅的情绪

表达和感受到的情绪极少,通常都只有愤怒和恐惧两种;能用言语形容「感觉」,但那些都只是空洞的文字而已。

▲孩子不应该是父母自己的延伸。

9.羡慕他人(envious)

以言语和行动表达出对他人的成功、成就、财产或机会感到愤恨,并认为自己更应该得到那些东西。羡慕感可能会激发出匮乏的自我。

10.鄙视的态度

「鄙视」属于优越感的一部分,认为他人较不重要,或是不应得、不值得某些事物,并以负面、贬抑的言论评断他人价值,例如穷人不应该获得帮助等。

11.傲慢

许多行为都能反映出这种认为自己远远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例如以高人一等或屈尊俯就的态度对他人说话等,不但会常常谈到自己的优越性,也不怕别人知道自己将对方视为较低下的存在。

12.空洞的自我核心

认为「关系」是为了自己的便利性而存在,也是从一段关系跳到另一段关系的跳板,永远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连结。自我核心空洞的人无法建立、维持充满意义和满足感的长久关系,独自一人时会变得非常焦虑,似乎很渴望或很需要热闹的氛围

▲情绪勒索在某些家庭中很常看见。(图/番摄自pixabay)

13.亲职与抚育角色反转(reverses parenting and nurturing)

父母的幸福健康是孩子的责任;这种情况正好与一般的期待相反。展现出此态度的言语叙述,包含「如果你爱我,你会……」「当你……的时候,我很爱你」「你不希望我爱你吗?」「当你……的时候,你让我感觉很好」「我不喜欢你让我失望」「你难道就不能做我希望,或需要你做的事吗?」

14.沾孩子的光

拥有这类特质的父母会要求孩子做自己(父母)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渴望成为的样子,例如在运动和功课上出类拔萃,或是展现出其他才华等,对孩子自身的想望则选择忽略或冷漠以对;若孩子没有非常成功,就会感到生气或不开心。

15.无法容忍孩子的价值、需求等

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的延伸,而非独立分离、截然不同的个体;觉得自己在他人眼中应当永远完美无瑕,因此无法容忍异议或任何批评暗示,而且会因为自觉到错误和不完美而责备孩子。

16.剥削他人

认为他人不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存在,同时也是剥削的对象,例如以不公平、不合理的方式占他人便宜、操弄别人以达成自身目的,以及僭取不应得的荣誉名声等。这种行为、态度也反映出这类人没有能力理解,或将他人视为不同且有价值的独立个体

本文摘自《被剥削的童年》/ 妮娜‧布朗博士 (教育博士暨美国专业咨商师)/宝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