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廁所都來不及…中國「課間圈養」誰偷走下課10分鐘?

课间体验的缺失,不仅容易引发孩子的健康问题,还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图为示意图。 图/Unsplash

中国自2021年7月起实施教育「双减」政策,为学生减负。但现在,学校各种太多的「不允许」,甚至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维持健康生理和心理的应有权利,「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现象引发热议,不禁让人想问:是谁偷走了课间10分钟?

近日,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讯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但学生也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迅速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许多师生与网友共鸣,呼吁放松安全监管,把「厕所自由」还给学生。

不敢上厕所 好像人质

以安全学习为名义的各种让人透不过气的校园管制,是导致学生失去「厕所自由」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在课间时间活动受限的现象,早在2015年人民日报刊出学校课间活动变「圈养」现象报导就引起热议。广州日报旗下「南风窗」杂志报导指出,时至今日,课间「圈养」仍未消失。

16岁的王晨晨曾憧憬高中生活,没想到自己会被套在「监控」之下。她说,头顶上的监控摄像头不时「移动监测」。上课,她不敢轻易「溜号」,下课也不敢和朋友打闹玩笑。几次跑出教室,就被班主任找去谈话过几次,责怪她不在座位上学习。「上学就像上监狱一样。」

就读盖州市某公立中学的徐涵,初中三年总在回家后的第一时间急忙慌地上厕所,因为在学校时,班主任会坐在教室后边「全天候」盯着课间十分钟需保持静默,让她一整天都在憋尿。教室分贝超过班主任可接受范围时,摄像头还发出「警告」声。徐涵的妈妈刘洋开玩笑说,被剥夺课间自由的孩子们,现在「都是人质,不是学生」。

为求学生安全,调查显示有7成学生课间被限制出教室。 图/Unsplash

忽视运动 坐出一身病

王晨晨细抠夹在不同课程里的休息时间,算起来竟只有3个小时,包括中午和下午放学的进餐时间。上学期,她在一次换座时闪了腰,检测发现是脊柱侧弯加上脊柱错位。她记得医师的叮嘱,不能久坐,得适当运动。但她没有机会。

升上高一半个月后,徐涵也感觉自己坐出了一身「毛病」。从最初的腰部不适,到现在她总觉得哪哪都不舒服,腰疼、肩疼、脖子疼。在她的课表里,一周7天,每天都需要到校「坐班」,从早到晚。只有周六能偷得半日闲,不过也得抽出时间坐在家写作业。

在有些家长眼中,课间体验的缺失,不仅容易引发孩子的健康问题,还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任职于青岛某高校的刘欣怡多年来从事教育研究,也是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在她看来,过度规避风险而忽视了运动,只是「因噎废食」,「违背人性」。

家长校闹多 老师沦保姆

实际上,各种管制,苦了学生,也累了老师。

陈媛是汕尾某私立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需要负责早读、看午休、课间「导护」等工作,每次课间都要留意学生的举动,决不允许学生「冲跑」。吃午餐前后都要组织学生排队、洗手、取餐,用餐过程不得说话,以免呛咳、卡噎。一整套流程下来,所有的措施,都指向「保障学生的安全」。

天津某公立小学教师孙晓玉形容那是「全方位保姆式监管」,生怕学生磕了碰了,尽管老师是否在场并不直接决定学生的安全系数,但当意外真的来临时,执勤老师是否在场,与是否能熄灭家长追责的怒火息息相关。孙晓玉因此不敢放任孩子奔跑,「一旦出了事,(部分)家长(就会)开始对学校不依不饶」。几次校闹更足以让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家校关系土崩瓦解。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辉表示,校园伤害案中,在法理上,是否履行教育、管理职责才是判断学校要不要承担责任的前提和关键因素。但在实际纠纷中,学校在举证证明自身无过错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困难。加上太多家长不会追究自己孩子的责任。此事,似乎仍难解。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徐涵、王晨晨、刘欣怡、陈媛,孙晓玉为化名)

学童习作示意图。 图/Unsplash

为安全一刀切「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

「课间圈养」现象近日引发网民热议,调查显示有「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实际上,教育部在2021年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已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但「课间圈养」问题仍相当普遍。学者认为,出现「课间圈养」问题的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学校责权边界的模糊,应明确责权,同时放开手,别为了安全丢掉师生应有的快乐。

央广网报导,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许多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上指出孩子在课间10分钟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不能出教室,甚至无法离开所在的过道。

实际上,教育部2021年5月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课间圈养」问题普遍存在?

图为北京雄安新区一所小学生们下课后集体到操场上活动。不过对许多学生来说,下课能如此自由到操场随意活动是奢望。 图/新华社

责权模糊 校方风险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出现「课间圈养」问题的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学校责权边界的模糊。「学校目前不是有限责任主体,成了无限责任的承担者。」

这也难怪学校要求老师们加强对学生们的安全监管,以降低学生们在意外中所受到伤害,以及校方、老师在后续责任厘清上的复杂过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劳凯声教授曾提到,解决中小学校责任能力不足问题的一种做法,是让社会分担公办中小学校的赔偿责任,建立学生伤害事故的保险机制。

在上海,2001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校方责任综合险已经开始推广。

中国某保险公司职员林婕表示,和家长自愿购买的学平险(学生意外保险)不同,校方责任综合险的保险主体是学校,主要承保学生在校期间(包含课间)或在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

设备老旧危 应先改善

在林婕看来,除了通过保险来分担部分风险,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更多地「从事后赔偿向事先预防转变。」2006年,林婕在中小学调研时,发现仅有校园责任保险兜底远远不够。房顶一直在漏水、拖线板到处都是、栏杆不知道该设置多少高......但她看到,十余年间更多学校正对保障学生安全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

2021年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表示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来减轻或化解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所受到伤害的后顾之忧,这可能是解决课间问题的基础。

2023年10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答复记者提问时表示,正在督促各地进一步完善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校园内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配置全面达标并有效运用。

极目新闻评论指出,虽然有明文规定,可有的学校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为怕出事,就尽可能到处设「防火墙」,以避免出事。于是乎,「课间10分钟」除了明令不能跑跑跳跳外,还通过以拖堂与提前进教室的「技术性」手段来缩水,体育课因此改上文化课,或让学生自习;至于春游、秋游之类校外实践活动,就成了个传说。

评论认为,学校担心学生受伤而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只会造成学校教育功能的缺失。解铃还须系铃人,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这个系铃人又不仅是学校,还包括家长以及其他的社会因素。各方应该正确看待,相互理解与体谅,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别为了安全搞「一刀切」,把孩子应得的快乐给切掉了。

Take action!加入《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