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涉詐人數暴增 專家嘆不知人心險惡、成詐團免洗筷

涉入诈欺案件少年逐年攀升,专家直言,少年不可能是诈团主导核心角色,通常是被利用的外围车手,诈团上游难寻,这群孩子就像「免洗筷」一样,被诈团用完就丢,甚至要负起被害人的损失赔偿责任,赚的钱根本赔不起被害人损失,陷入恶性循环。

更生少年关怀协会主任陈彦君表示,诈欺案件现已是少年犯罪主流,以少观所班级来看,班上几乎有5成都是诈欺案件少年,他们大多是经济弱势的孩子,在同侪诱惑或介绍下,从帮忙送钱「打工」,到慢慢加入集团。

「赚到的钱,根本赔不起被害人损失」陈彦君说,很多孩子多犯不到两、三次案就被抓,但因上游难寻,这些孩子都成了被害人的求偿对象,有的孩子协助诈团赚了几千元,骗来的钱都被诈团成员拿走,宛如「诈团免洗筷」的孩子,最后却要负起赔偿被害人责任,若无法与被害人达成和解,更可能影响在他们刑期长短,长久以来不断恶性循环。

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系教授郑瑞隆表示,少年在诈欺案件角色中,大多是扮演车手等取款、运送角色,不太可能是主导案件者,诈欺案件增加,相关外围人员自然也有可能增加趋势。

郑瑞隆说,涉案少年多是心存侥幸、不知法令严重性,且目前少年事件处理法,仍是以教育、辅导替代惩戒,许多人以为纪录就能够涂销;其次就是家庭功能失能,通常不少少年的父母也在入监服刑,或亲子关系恶劣,最后中辍、加入帮派、社团等,增加涉险机会。

对于加重刑责讨论,郑瑞隆直言,国家刑事司法对少年较慈爱宽容,总希望透过教育等方式介入,但事实上许多孩子中辍远离教育现场,教育人员的手根本难以触碰,这时各县市的整合性组织少辅会就扮演关键角色,要从社政、警政、司法等体系介入,才能真正发挥功能。

陈彦君说,除加重刑责的讨论,她认为从教育、家庭的扶持系统一起协助,从交友圈、生活环境,都要全面防堵,才能避免孩子成为犯罪集团的共犯;在辅导方面,他们目前大多是透过利害分析与案例,告知孩子可能付出的庞大代价,有的孩子有效,但仍有孩子说「那下次小心一点」,也令他们哭笑不得。

新北市警方去年查获16岁少年诈欺车手,查扣现金73万7千元、收据、契约书、印章、专员证件等证物。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