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金融所报告评一揽子政策:落实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有益尝试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住重点、主动作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自9月24日金融三部委首场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以来,包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多个部委也通过发布会的形式宣布了有关一揽子增量政策,以及后续推进落实安排,其中央行相关货币政策备受市场关注。
“本轮一揽子增量政策从稳定资产价格和减轻负债压力入手,优化各部门存量财富结构以实现宏观资产负债表再平衡。这恰恰是落实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有益尝试,体现出宏观经济治理思路正从增量管理转向存量管理与增量管理相结合。”10月22日,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宏观金融分析团队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报告认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报告指出,这凸显了存量调控在推动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为提振市场信心和激发社会活力,中央及时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彰显了宏观经济治理思路的重要创新。”
宏观经济治理思路重要创新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三季度GDP增长4.6%,较二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并表示9月份多数生产需求指标好转,市场预期改善,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上述报告认为,三季度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活力不足问题突出:一方面,消费品以旧换新释放内需潜力,但就业和收入预期不稳降低居民消费信心, 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制约政府消费;另一方面,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回升,但 M1持续大幅负增长,经济运行“气血不足”。
针对经济活力不振这一突出问题,中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统筹财政、金融、消费、投资、房地产、股市、就业、民生等各领域,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有力提振市场预期和社会信心。
报告就宏观经济治理思路创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优化存量结构调整、重振资产价格、“以人为核心”扩大内需。
报告表示,长期以来的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主要围绕消费、投资、出口等流量指标进行增量管理,这些举措固然重要,但如果存量结构不调整,增量管理也难以推进。
“当前经济恢复发展中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根源在于微观主体预期转弱引发的资产负债表收缩,居民消费、企业投资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被严重抑制。此时需要谋划存量改革,将政府或金融部门长期积累形成的存量财富部分转移至居民部门,从而实现宏观资产负债表再平衡。”报告认为,既要通过增量改革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更要借助存量结构调整盘活资源资产,修复各部门资产负债表:一是金融部门合理让利, 惠企惠民;二是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为地方政府“松绑”。
报告表示,本轮一揽子增量政策以重振资产价格为发力点,强调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提振资本市场,既能立竿见影提振信心、活跃经济,又可发挥财富效应对消费和投资的促进作用。宏观政策锚定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价格协同发力,让居民和企业切实可感可及,有利于形成“市场预期改善—社会活力增强—有效需求扩大”的良性循环。
而随着房地产、基建投资等传统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报告认为,扩大有效需求必须“见物又见人”,同步促进物质资本形成和人力资本积累,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一方面,把扩大内需政策重心更多放在惠民生、促消费;另一方面,扩大有效投资更加关注“人”的投资。
建议公布央行关注的通胀指标和目标
本轮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稳定资产价格和减轻债务负担,助力各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9月底以来,房地产、消费等需求指标出现好转,市场预期明显改善,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为此,报告进一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增发特别国债支持基本民生保障。一是中央财政在养老、托育、教育、 医疗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解除中等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加快培育壮大发展型消费,释放青苗经济和银发经济增长潜力。二是对于重点行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和重点群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稳定居民收入预期。
“我们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
第二,货币政策锚定通胀目标继续加力。随着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货币政策应把抵御通缩风险、推动物价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用好用足降息降准空间。
央行行长潘功胜日前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将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并提到,将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重要考量,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
“为了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有必要公布央行关注的通胀指标和目标,以可置信的政策操作引导市场长期通胀预期锚定在合理水平。”报告认为,例如,货币政策锚定2%的通货膨胀率(2014至2019年间,我国CPI同比增速的中枢在2%左右),并且承诺不达此目标宽松政策会继续加码,将会真正起到提振市场预期的作用,从而有力推动经济恢复向好。
第三,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政策面与基本面多空交织,容易引起股市大涨大跌,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亟待增强。一是加快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例如,适度增加保险公司资金投资股市的比例,提高地方社保基金通过全国社保理事会代管从而间接入市的资金比例。二是加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与央行买卖国债协调配合,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有效联动,央行可在必要时向股市提供低成本的流动性支持。三是发行2万亿元特别国债支持设立股市平准基金,通过对蓝筹龙头股以及ETF的低买高卖来促进市场稳定。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武建力近日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全球发展与中国机遇”论坛上表示,2023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超过7.8万亿元,其中委托社保基金管理的规模约1.8万亿元,其余将近6万亿元的规模结存在地方,“以投资银行存款和国债为主,年化收益率不足2%,而社保基金受托运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了5%,其中3个百分点的差异,对应尚未委托社保基金管理的6万亿元结余,每年产生约1800亿元的收益差,因此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的规模和比例,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整体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