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落实和完善提振消费的财税政策,进一步落实好一揽子化债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9月14日,财政部对外发布《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下文简称“《报告》”)。这是由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受国务院委托9月10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报告。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为财政收入奠定了基础,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去年政策翘尾减收等因素都对财政收入恢复形成制约。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亿元,同比下降2.6%;扣除去年前5个月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1.2%左右。

《报告》指出,下一步,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提高财政政策效能。支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物流成本,持续激发企业活力。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落实和完善提振消费的财税政策,深入实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支持培育壮大文旅、养老、健康等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加强项目与资金的统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着力提高投资综合效益。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提高预算管理完整性。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拓展地方税源,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和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优化税制结构,完善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制度。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统筹好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好一揽子化债方案,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水平。加强融资需求端和供给端管控,阻断新增隐性债务路径。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机制,加强跨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应用,坚决遏制化债不实和新增隐性债务。分类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完善专项债券管理制度,强化项目资产管理、收入归集,确保按时偿还、不出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在稳定恢复,但是依然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消费恢复进程偏慢等。7月底,中央明确要统筹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通过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来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目前,这部分扩内需政策仍在持续发力,8月地方专项债在加快发行,以期通过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宏观政策,来推动经济平稳回升。

从7、8月经济数据来看,经济运行虽整体平稳,但是消费者和企业微观层面信心依然存在不足。比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6、7、8月连续三个月同比增速低3%,分别为2%、2.7%、2.1%。另外,从上半年餐饮收入数据来看,诸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餐饮企业利润大幅缩减,餐饮企业为争取客源加大了折扣力度,代价就是企业利润的进一步收缩。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指出,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要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

市场对于后续增量宏观政策充满期待,希望扩内需的政策能进一步加力。中证鹏元研发部资深研究员吴进辉表示,当前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在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诉求下,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要更给力,以改革谋划发展,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9月或开启增量政策的窗口期,积极扩内需和促消费。财政政策方面,随着未来新增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相继发行完毕,不排除增发国债和提高赤字的可能。货币政策方面维持宽松和支持性,降息降准的可能性均在提升。另外,可以推进新一轮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如果转按揭落地,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居民负担,提升消费活力。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是缓释经济压力的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居民部门的财务负担,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起到一定缓解作用。财政政策从投资基础设施适度转向对民生领域的支持。通过补贴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政府可以减轻居民的负担,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政府在直接投资的同时也不能落下扶持民营企业,以促进生产力的提升来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