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520就职稿 赖清德该认真思考

旺报社评

金门海域渔船风波延烧之际,大陆召开一年一度对台工作会议。这场会议值得重视,除为选后对台工作定调以外,更在会议公报措辞的严肃与强硬,包括将「反对台独」改为「打击台独」、不提「两岸一家亲」、改称「两岸必将统一」等。选后新国会、新民意,却看不到民进党抗中路线缓和的迹象,北京强化对台施压在意料之中。

大陆对台采挤压策略

今年大陆对台会议公报有三个讯号。第一,提「巩固扩大国际社会坚持一中格局」,潜台词是继续挖角友邦,及促成各国政府声明「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第二,重申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心灵契合,说明大陆还是会延续和统,并未抛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立场;第三,首次提及「提升对台工作合力」,意指强化各对台部门的工作协调,防止政出多门,反过来也示警,未来台办系统话语权可能减弱,意义不言而喻。

长期看大陆对台政策,有其固定逻辑和模式,总体而言,以「和平统一、和平发展、反对台独」为主调,具体策略是「一手硬一手软」,或者说「施压与拉拢并存」。随着民进党即将连续12年执政,选后虽朝小野大,6成民意不认同民进党,但从此次对台工作会议相关文件,并结合金门渔船风波中的两岸角力,可以看到北京对台具体策略的新调整,在「和平统一」大架构不变前提下的挤压策略。

所谓挤压策略,就是短兵相接、我进你退、你退我进,只要台湾制造任何让对岸「打击台独」师出有名的机会,北京就采取非战争的强制性手段迫使台湾后退,步步挤压民进党政府的空间。无论是裴洛西来台后共军接近我领海、领空、常态化逾越海峡中线,还是此次金门事件后,大陆海警进入金马禁限制水域、海警登台船临检,今后大陆压迫式对台动作,恐愈加频繁。

大陆对台挤压式作为,从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从未中断,过去大陆挤压标的在「主权」,例如早期针对中华民国政府的中国代表权、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友邦的外交关系以及独派相关活动等,2005年《反分裂法》属于政治宣示性法律,如今大陆对台挤压更倾向「治权」层面。执行对台「挤压式策略」非台办系统所能独力为之,这是对台工作会议强调「合力」的原因之一。

从「默认治权」到「压缩治权」,既是大陆对台策略的调整,也是民进党两岸路线的必然结果。国民党时代,两岸能够从「互不否认治权」进展到「互相默认治权」,绝不仅仅是马英九口中「互不承认主权」之效,而是两岸都认同一个中国,台湾否定台独、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两岸「共同认同(中国)主权」,因而有公权力对等协商的合作成果。民进党的主权立场与大陆南辕北辙,两岸「治权」默契不复存在,再加上蔡英文8年后赖清德又4年,大陆不会再客气下去。

两岸治权默契已消失

民进党政府想要治权不流失、不受限,唯一办法是从主权层面务实提出符合宪法、能稳定两岸情势的新主张,求助美国非但无济于事,反而提油救火。更何况,现阶段美中之间的政治默契和高层讯息沟通程度,已超过两岸之间,华府与北京若真的拿台湾做交易,中华民国政府将完全是局外人或「被告知方」,1970年代美国与中国大陆秘密交往,导致台湾退出联合国与台美断交的历史教训,不能遗忘。

大陆在采取对台挤压式策略的同时,仍保留与台湾沟通、解决问题的管道,民进党应善加利用。此次金门事件,陆方连续派员进入金门,包括海协会、地方台办及基层官员,均以红十字会代表或家属团顾问名义与我方协商,可以看出北京身段灵活,不流于政治喊话的务实立场。

我方也愿意务实以对,由海巡署长、副署长的部会首长层级,与对岸处级官员对谈,而不坚持「对等原则」,若在国民党执政时期,早就被民进党骂到臭头。这一方面彰显了民进党务实的文化,假以时日,或许可以成为民共关系发展的正面因素,但同时也证明,民进党凸显台湾主权未见成效,却在治权上被大陆挤压。

看到这一幕,赖清德更该认真思考如何写520就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