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严肃面对美国经济恶化风险

旺报社评

美国通膨压力持续加剧,5月CPI年增率再创40年新高,联准会(Fed)决定升息3码,创下自1994年来最大升息幅度。压不住的通膨已成为Fed眼中那根难以拔除的刺,持续刺痛着美国经济。这次通膨如此难解,主要在于并非由需求拉动,而是由供给端的能源与粮食等价格飙升所推动,加上大陆封城导致供应链紧张,这些因素都不是Fed能够掌控的。

外溢效应 冲击加大

当然,这并不代表升息不管用,回顾1980年代石油危机,美国通膨急速飙升,CPI年增率一度逼近15%,时任Fed主席的伏克尔将利率从原本10.25%升至20%,隔年通膨果然滑落至双位数以下。问题是代价太大,通膨虽然降温,却付出经济衰退的巨大代价。

现任Fed主席鲍尔面临相同的两难局面。升息过慢无助于缓解通膨;升息过快却可能伤害经济。尽管目前美国就业市场依旧强劲,失业率位于4%以下的历史低点,但经济恶化的风险正在逐渐加大。第1季美国经济成长率从上季6.9%大幅滑落至-1.5%,远远超出外界预期,是明显的征兆。

刚结束的6月利率决策会议上,Fed将今年经济成长预测从3月的2.8%下调至1.7%,保2失败,清楚说明美国经济恶化程度。更不用说,如果依照当前Fed鹰派升息步调,年底前将利率拉升至3.25%到3.5%,对消费及投资的压抑力道势必更大。而且,升息往往会造成市场流动性紧张,冲击金融市场信心,可能对消费及投资造成二度伤害。

Fed及华尔街都发出警告,在通膨、升息与经济衰退交织叠加下,美国股、债市流动性正在急速干涸,情况跟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前一样糟糕。索恩伯格投资管理公司经理霍夫曼指出,现今市场流动性恶化程度不禁令人联想起「雷曼时刻」那段不好的回忆。

北京须严肃面对美国经济困境,经验证明,美国金融动荡或经济崩盘的外溢效应特别巨大,除了会在外贸方面拖累各国出口外,也会因为美元升值诱使各国资金加速外逃,进而引发金融风暴。大陆经济体质转弱,这个外部冲击的涟漪效应会更加放大。

稳住外资 重中之重

为缓解经济下滑的压力,大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正透过一系列扩张性财政及货币政策试图维稳经济。从一开始中央的6大面向33项稳经济措施,再到各地方政府如上海「50条」、北京「45条」、广东「131项」等方案,都可见到大陆全面拚经济的影子。不过,这些琳瑯满目的稳经济措施都未将美国经济恶化的风险计算在内。这意味着即便短期刺激效果有效,但恐怕会因为美国经济恶化的外溢效应,让大陆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在这样的前提下,北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适度调整当前拚经济的作法。譬如,加入更多刺激内需的元素,或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出口厂商)的补助,甚至端出更多政策牛肉稳住外资信心。原因无他,降低外部冲击最好的方式,就是巩固内需的增长动能,况且这本来就是大陆经济长期发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对于外部冲击,以出口为主的中小微企业更容易受到波及,当然更需要政策的支持。

而面对资金外逃的疑虑,稳住外资信心更是重中之重。随着各地陆续解封,包括餐饮住宿、批发零售及观光休闲等内需服务业,正涌现一波报复性消费潮。若政策能在此刻适时助推一把,相信更具事半功倍之效。毕竟大陆内需市场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不管是城镇化或内循环目标都潜藏巨大商机,这是稳住外资信心、甚至未来吸引外资的一大利器。面对此一错综复杂、内外交逼的严峻情势,如何化危机为转机,正考验着大陆领导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