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提升地方治理 应对严峻经济

旺报社评

大陆经济渐有起色,惟下行压力依然严峻:疫情反复对经济回升仍是阻碍,美国围堵短期内难见缓解,乌克兰危机效应未完全彰显,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外需疲软。种种不确定因素干扰下,大陆为拚经济端出不少政策牛肉,究竟能否奏效,还要看各地方政府的执行力。

勿落入塔西佗陷阱

以疫情防控为例,从最初的严防死守到坚持动态清零原则下的精准防控,大陆防疫政策思路和实际操作不断因应调整,力求在保障民众健康安全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从大陆国家卫健委最新公布的第九版防控方案来看,无论是对入境人员还是疫情相关风险人员的隔离管控期限和方式等,都已经进行「优化」。

即便如此,在中央三令五申「九不准」,地方官员上门贴封条、要求额外核酸检测并收费、任性扩大管控范围等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过度防疫行为仍频频曝光,甚至出现河南银行储户无端被赋红码、辽宁丹东父女闯关看病被拦而袭警等事件,都引起热议,不仅造成民众对防疫政策的质疑,更让政府公信力落入「塔西佗陷阱」。

类似问题不仅出现在疫情防控上,去年秋冬多省限电的后遗症,至今仍让人余悸犹存。大陆近年注重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推出雄心勃勃的「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固然令人惊艳,但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交出漂亮成绩单,不顾当地燃料转型期青黄不接,不考虑替代能源平稳过渡,就粗糙关掉燃煤电厂,甚至平时不作为,邻近年终考核才层层加码突然限电。即使疫情下多国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救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大陆煤、电价格倒挂,因而出现「电荒」,但仍不至于需要长期限电,地方政府实难辞其咎。

当大陆经济不再高速增长,以往被掩盖的问题就会逐一暴露,疫情反复之际,拿捏好防控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实属不易。为今之计,要尽快转变党政官员的政绩观,提升地方治理能力,以应对经济形势剧变。大陆近年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再唯GDP论,更加注重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但不少地方政府官员仍囿于旧观念,依旧津津乐道于各种表面数字,乃至迷信「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在经济数据上弄虚作假以求升迁;或者因为懒政、怠政、庸政,为应付上级检查,政策执行时往往一刀切或层层加码。

慎防地方保护主义

针对这些现象,除了加强对公职人员培养、轮训时的前端教育及反腐等后端惩处,还要在量化考核机制上进行改善,毕竟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关键不是要求治理者具备超人般的素质和能力,而是要求决策系统、工作机制科学合理,整体治理能力强大。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形势不好,容易让地方保护主义重新擡头。外资增速放缓,意味各地政府更要切实、妥善回应外商合理的诉求,包括在疫情防控许可下尽量为外企人员跨境出入提供便利,在行政执法、金融支持以及政府公共采购等方面获得公平待遇等,落实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清理清单之外的投资障碍。

当大陆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不再显著,科研实力尚未完全与美欧比肩之时,最吸引外资的仍是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大陆想要继续成为全球外资流入最大目的地,关键是加快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当务之急是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积极营造有利于外资和内资、大中小企业皆能公平竞争、平等发展的制度环境。也要慎防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税收增长和吸纳就业,设置壁垒保护本地市场和企业、产品,在招商引资中进行恶性竞争,对企业跨区域经营或迁移设置障碍,在业务许可、行政审批、备案等方面对外地企业设置不合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