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不需要对大陆经济太悲观

旺报社评

大陆两会落幕,经济依旧是外界关注焦点。国务院总理李强首次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大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虽与去年一致,但外界普遍认为难度很高。一方面去年基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内外掣肘因素持续困扰着中国经济,如房地产低迷、消费信心疲弱、美国贸易及科技制裁等都未消失,加上出生率降低、劳动力老化等结构性问题难解,外界普遍不看好大陆经济。

经济增长 两会订定高标

摩根士丹利、野村证券及ING银行等外资机构都怀疑5%目标能否达成,渣打银行预估将只有4.8%。更不用说,国际主要预测机构如IMF及世银等,原本就预估今年大陆经济成长率在4.5%上下,5%显然是一个超高标水准。

现阶段大陆经济确实面临交织叠加的各式挑战,但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挑战愈多代表机遇愈多。过去40多年大陆改革经验,正是将挑战转变为机遇,让机遇带动成长的过程。从李强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大陆今年的重点工作,就是将挑战转变为机遇。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新质生产力」这个名词。虽然在整份将近2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个名词只出现过一次,但背后所彰显的意义却非同小可。自去年9月习近平出访黑龙江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后,这个涵盖创新、质量、科技、效能等元素的生产力型态,就一再被提起,也成为大陆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工作上,最重要的依循准则。

从各部委领导人谈话可以发现,「新质生产力」并非口号,也非从无到有,而是在原有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提速前进,更专注于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的投入(反映在总要素生产力),最终催生出能够加速驱动经济的新产业、新模式及新动能。严格说来,这样的经济驱动模式并不陌生,2015年习近平推出的供给侧改革,成功将部分产业的过剩产能及库存加以去化,并借此推动经济及产业升级转型,就是很好例证。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推出,为能有效整合资源、具体发挥功效,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大陆势必会投入大量资金在相关基础设施或生产设备的建置上。与俗称「铁公鸡」(铁路、公路及机场)的基础建设不同,如今更多是如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及人工智能等「新基建」。这股由政府支出带动民间投资的力量,将为短中期经济成长提供支撑,这也是为何特别国债必须连续数年发行的深意。

产业转型 政策驱动加快

大陆经济及产业结构正在加速转型,以投资统计为例,2023年大陆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增高达10.3%,不仅较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年增率3%高出7.3个百分点,占整体投资比重亦较2022年提高0.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及服务业投资部分,同样也分别成长9.9%及11.4%,占各别产业比重亦均较去年同期提高0.8%及0.4%。显示大陆经济及产业结构转型,确实是当前进行式。未来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转型速度会更快,成为推升经济的重要元素。

李强在两会中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未来大陆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揭露的资讯含金量非常丰富,方向也相当明确。不管是新质生产力或特别国债,都给予企业及人民一种可预期性,让他们认知到政府接下来将加大力道刺激投资,同时搭配积极财政政策提供资金融通,借此吸引及诱使民间资金投入。最终目的除了稳定当前民心、提振市场信心外,更重要的是创造未来性,为加速大陆经济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铺路。

大陆经济正面临艰巨的挑战,有了长期特别国债与「新质生产力」两大策略加持,发展方向明确,也有足够的底气来推动,剩下来就是执行力的问题,而「执行力」正是大陆体制的强项,我们不需要对大陆经济前景太过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