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大陆经济要健康 民企需先好
旺报社评
大陆经济前景究竟如何?众说纷纭。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拜登在毕业演说提到,大陆经济快速崛起,美国难以回避与中国的竞争,因其任内4年的努力,美国已取得更好的战略地位,大陆经济将永远无法超越美国。
不必陷入美国陷阱
有趣的是,差不多同时间,曾任世银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在亚洲金融论坛指出,美国阻挡不了大陆由投资带动技术升级与产业创新,生产力将重新提速,并拉升就业与人均收入,进一步带动消费。大陆经济于2030至2035年期间超越美国,是大概率的事。
两造究竟孰是孰非,需要时间证明。可以确定的是,40余年来大陆经济快速崛起,近年虽遭遇强烈逆风,但整体表现并不差。从数据来看,自2013年习近平上任以来,大陆GDP成长年均约6%,位于全球前段班,对比之下美国年均2.5%,显然林毅夫的说法较为可信。大陆只要能保持此一增长态势,差距将逐年缩小并在某个时间点反转,除非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的爆炸性成长,但其可能性不高。毕竟一个经济成熟的国家,很难出现高速成长。自1980年以来的40多年间,美国经济年均成长率为2.6%,是很好的证明。
另一个可能性是大陆经济长期疲软,甚至突然崩溃,美国就会保持领先。拜登认为他对中国科技「小院高墙」策略奏效,因而认定中国经济永远无法追上美国。确实,大陆经济短期遭遇很大的困难,但基本面仍然强劲,中美经济谁领21世纪风骚,无人可以咬定。
其实大陆不需要陷入美式思考陷阱,现阶段更应关切的不是GDP成长几个百分点,什么时候可以追上美国,而是如何创造更扎实的经济总体结构。外部因素非操之在己,壮大自己由自己控制。这可能也是北京的思路。自去年底以来一连串经济会议已拟定具体策略与目标,短期以扩大内需消费及投资为主,中长期借由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转型,进而累积并扩大经济动能。
但实际做法与成效上,中长期科技创新转型已有明显成果,内需消费及投资复苏步调则显得缓慢,未能大步迈前。去年9月及10月大陆社会消费品零售销售增长连续两个月回升,分别来到3.2%及4.8%,但11月又急坠至3%。消费者信心指数同样由10月的86.9下滑至11月86.2,持续在低谷徘徊。12月固定资产投资滑落至3.2%,离这波低点2.9%仅0.3%差距。显示去年9月北京推出刺激内需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收效有限。
市场信心跟上政策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改近年基调,重新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内需」列为首要任务,刺激消费及投资更是重中之重。将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及消费品以旧换新,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两重」建设,从消费端及投资端齐头并进拉擡经济。
依据凯因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扩大消费与投资支出可以驱使总和需求曲线外移,进而增加短期产出,带动经济表现。不过拉擡效果如何?是大是小?最终还是取决于企业及民众的信心与配合程度。换句话说,市场信心能否跟上政策步调,将左右今年大陆经济的增长力道。
大陆在强大制造力带动下,去年贸易顺差近1兆美元,GDP成长可达5%目标,但投资与消费信心迟迟不能扭转向上,主要在内需不足,消费与投资信心低迷,其中又以民营企业为严重。中美贸易及科技战升温对出口导向民企造成打击,加上房地产长期低迷,民众宁愿储蓄而不愿消费,因而内需不振。
回首大陆40年来经济改革,民企厥功甚伟,因而享有「56789」美誉,也就是5成税收、6成GDP、7成技术创新、8成城镇就业、9成企业家数,彰显大陆经济要好,民企要跑在前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