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被低估的大陆经济转型

旺报社评

陆股频频下挫,人行2月5日降准释出1兆人民币,盘中竟超过千档跌停,7日证监会主席换人,展现整顿股市决心,8日兔年封关日终于大涨。不过,兔年全年上证综指下跌12.22%,深成指下跌26.38%,不禁令人担心,大陆经济是否比预期更糟,或是有不为人知的大利空。

人才红利扎稳经济底气

对比全球主要股市走高,陆股相对疲软走势显得诡异。2023年大陆经济成长率5.2%,远优于预期目标5%,相较全球前二十大经济体,仅次于印度7%,排名居次。各界预估大陆经济成长今年可能不若去年,但仍在4.5%以上,基期垫高之下还能有这样的表现,其实一点都不差。

就历史经验,陆股走势与经济成长率的关联性并不高。自2000年迄今,上证指数与大陆经济成长率相关系数-0.39。这代表大陆股市表现好坏,并不反映在经济表现上,甚至还存在负向关系,2001到2005年最明显,这5年间,大陆经济成长率从8.3%一路走高至11.4%,上证指数却从2001年6月高点2214持续下探至2005年7月的1042,跌幅高达53%,由此可见一斑。

多年来大陆经济增长力道一放缓,「经济崩溃论」就喧嚣一时。这个最早出自2001年章家敦《中国即将崩溃》一书的论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提起,始终未曾消失。只是20多年过去,大陆经济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在逆风下持续成长。究其因,在于唱衰言论压根没搞清楚大陆经济的本质,也刻意忽视北京调整结构所带来的机遇与市场转变。

以人口红利问题为例,中国人口老化与出生率下滑,造成潜在劳动供给数量减少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素质将随着教育普及跟着提升。根据大陆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2020年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学历以上人口已来到1万5467人,不仅比重首度突破1成,也足足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8930人,成长73%。同样地,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亦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这说明,即便劳动人口下滑,但整体劳动力不会减弱,反倒日趋成长。对正迎向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大陆来说,劳动素质提升远比增加劳动数量来的重要,也更具有意义。因为这不仅可大幅拉高劳动生产力与效率,也代表劳动者掌握新技术能力更强,产业升级转型速度也会更快。大陆总理李强在去年两会期间曾提到,大陆「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正是这个道理。

两岸经贸不可轻言脱钩

当然,除人才红利外,大陆近年来积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也是未来拉动经济产出的重要元素。2023年包括电动车、锂电池及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突破兆元人民币大关,且在整体出口低迷不振下还能大幅成长近3成,就是最好的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大陆在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新三样」,基本上发展的主力都是民营企业。2023上半年,民营企业对「新三样」产品出口贡献率66.8%,远高于整体的52.7%,外界多以「国进民退」为理由来看衰中国,但实际上,「民」仍然是大陆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

从国际比较来看,大陆科研经费投入不遑多让。根据2023年底欧盟委员会针对全球2500家主要企业所做的调查报告,其投入研发费用共1.25兆欧元,其中大陆占17.8%,首度超过欧洲的17.5%,仅次于美国的42.1%。大陆这个数字,10年前只有4.3%。可看出大陆在科技创新追赶上的积极态度与努力,未来这些元素也都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养分。

大陆经济进入转型期,加上美国对中发起贸易、科技战,因而出现投资与消费信心问题。但就经济产出三大元素:劳动、资本与技术而言,大陆经济基本面仍然健康,台湾不可轻言脱钩。两岸经济连结紧密,脱钩对两岸都不利,对台湾更会是致命性问题,民进党要为市井庶民的生活多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