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报》评陆经济转型:经济成长与社会稳定之间的两难

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图/路透社)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面临从依赖出口和建筑业投资转向内需拉动成长的艰巨挑战。随着全球经济变迁,国际竞争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步伐变得更加困难。英国《卫报》12日撰文分析称,中国现今所处的困境,与经济学家赫绪曼(Albert Hirschman)数十年前的预测不谋而合──高速增长往往伴随不平衡,而这种不均深嵌于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导致变革充满阻碍。

过去数十年内,中国的经济依靠出口和债务驱动的建筑业繁荣,尤其是在房地产投资热潮的推动下取得长足进展。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崩溃,家庭负债高企、银行蒙受巨额损失、地方政府也面临严重债务问题,中国的经济动力逐渐减弱,促使中国政府转变过去建设大兴土木支撑经济的旧有模式。此外,反倾销措施和川普关税政策也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加剧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压力。

中国政府在此背景下推动「习近平经济学」,期待转化为内需驱动的经济模式。这项政策构想强调,中国经济应在不脱离全球市场的情况下,逐步提升本土消费需求。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的金融学者白提斯(Michael Pettis)指出,随着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逐步疲软,中国必须依靠消费拉动成长,发展更具购买力的中产阶级,才能确保经济的可持续性。然而,上述转变不仅需要投资技术和创新以减少对关键进口的依赖,更需扩大内需,创造更加富裕的消费群体。

然而,中国领导阶级似乎对转型抱持谨慎态度。文中指出,从低薪的制造业劳动力转为更富裕的白领中产阶级,需要产业外移,例如将装配工厂转移至越南等周边国家,并利用公路、铁路和港口的架构新贸易网络。转型途中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且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失业增加的风险。

过去,英国在1980年代的转型中,经历了数十年才将经济成功地从制造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消费型经济体。而在中国,试图复制这一模式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据《中国劳工通讯》统计,今年上半年已记录719起劳工抗议事件,超过去年同期的696起,表明劳工的不满情绪在经济压力下持续上升。

中国政府若选择谨慎推进转型,可能导致经济停滞和内需不足,使其更易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削弱本土经济韧性和政治稳定性。《星火》(Sparks)一书作者、前《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张彦(Ian Johnson)在分析中国挑战时提到,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面临着如何平衡经济转型与社会稳定的复杂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