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解析-财政政策转向 兼顾经济成长与金融稳定

有别于西方国家,稳定经济成长的重担大多落在货币政策上,中国主要以财政政策作为刺激主力,因为相较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更能有效的在短时间内稳定经济成长。即便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推动市场导向的改革,但是国营企业的规模仍然十分庞大,中国政府可以借由国营企业,对实体经济发挥庞大且有效的影响力,制订奖励计划,鼓励地方政府与银行业扩大参与基础建设投资计划。

然而,财政政策能否肩负刺激中国经济的重担,关键在于能否协调各项政策,借此打造真正有效的周期性政策。除了因疫情爆发,造成中国2020年未设定当年经济成长目标,中国年度GDP成长率从未低于原先设定的目标;借由设定GDP成长率目标、定调合理的经济成长表现,中国政府常使用周期性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以填补其他经济活动留下的成长缺口。

最新一波的疫情,对中国带来预料之外的冲击,使得达成2022年经济成长目标的难度更高。此外,疫情亦使得中国政府心中理想的经济成长率出现变数,连带影响未来几个月的政策支持力道。就在这关键时刻,中国政府也开始重新检视政策与经济成长,预计7月下旬将依据第二季GDP数字制订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政策。

尽管近来中国宣布的刺激措施令人感到振奋,但还不足以实现接近5%的经济成长目标。倘若中国7月宣布的刺激政策规模不如预期,可能意味着中国政府将下修今年的经济成长目标。联博认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中国将试图让下半年的GDP年增率回到长期平均值,意即接近潜在成长率与年度成长目标。

此外,今年中国的财政刺激将从过去维持经济成长的稳定性,转为兼顾经济成长与金融环境的稳定性。换言之,未来将难以看到过度刺激的周期性政策,也不太可能看到中国政府像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那样肆无忌惮地花钱或大力刺激经济成长。

回顾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当时中国政府总计推出人民币4兆元的刺激方案,规模相当于中国GDP 12%左右;根据联博的基本预测,此次推出的刺激方案只会让财政赤字增加GDP的5%。

联博认为,中国可透过各种管道为基础建设筹措资金。除了传统的财政投资项目,其他项目的支出亦持续增加,包括环境、公卫、都会区公用事业,以及「新基础建设」─近期的优先支出项目,大多投资于资讯与通讯科技。

这些新基础建设计划可创造长期效益,且成长速度料将高于传统的基础建设投资。尽管如此,由于新基础建设的规模目前尚小,因此短时间内无法作为主要的周期性政策工具,协助中国政府稳定经济成长。

扩大公共投资与下半年中国经济成长反弹应有助于其他国家的经济表现,大宗商品出口国将可望从中受惠,因为全球分别约有50%与20%的金属与能源需求来自中国。然而,由于此次的刺激规模相对较小,且采用的财政刺激工具与当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不同,拉擡效益可能不若先前显著。

联博认为,下半年中国市场仍将受到疫情、政策力道、地缘政治风险等等诸多因素影响而起伏不定,投资人须谨慎地看待下半年市场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