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恒大有序退场 陆经济行稳致远
旺报社评
大陆地产巨擘恒大财务风暴愈演愈烈,市场担忧违约恐无法避免。根据恒大自行揭露的半年报,截至今年6月底,有息负债高达5718亿人民币,其中1年内到期债务超过4成,将近2400亿人民币,若到期日30天内无法偿付就会违约,短期流动性问题严重。国际三大信评机构标普、惠誉及穆迪纷下调恒大评等,标普降至CCC,惠誉下调至CCC+,穆迪则降至Ca,都已落入垃圾债中的高违约风险评级。
北京已备多套剧本
信评机构降评引发市场抛售潮,恒大股价重挫,今年以来恒大股价下跌85%,市值仅剩约300亿港元,对比规模高达2.3兆港元以上的负债,恒大股东价值,基本上已形同归零。系统性风险隐然一触即发,难怪外界以中国版的雷曼时刻形容恒大债务危机。国际金融巨鳄索罗斯直言,恒大风暴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中国经济全面崩溃。
这个判断看似有理,实际上是西方资本主义思维下的谬误,也就是说,不能以西方国家的经验类比中国。事实上,这类误判过去40年并不少见。2010年地方政府债务危机、2013年影子银行风暴、2019年P2P网路借贷平台危机等等,都是具体的例证。当时外界多以为随着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成长恐将失速甚至硬着陆,但事后证明都是杞人忧天。借由政府力量与国家资本的介入,危机引信逐一被拆除,而且在可控且有序的违约前提下,具有连锁效应的系统性金融危机,从未真正发生。
历史会不会重演,犹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这类债务危机的处理,北京已累积丰富的经验,原则上不需过度悲观。特别是恒大债务问题,早已存在多时,北京应已备妥多套剧本,随时拿出因应。更不用说,追溯恒大发生债务危机远因,不难发现背后恐怕与大陆房市调控政策脱离不了干系。换言之,恒大爆发债务危机,有着十分浓厚的政策主导味道,目的是借由打压投机炒作行为,放慢地产商的开发速度。这或许也是北京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迟迟未介入恒大危机关键所在。
近年来,大陆房地产飙涨问题严重,房价在过去10年飙涨近10倍,炒房几乎已成为全民运动。人手一套房不稀奇,两三套房以上的比比皆是。根据人行统计,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实物资产中,有高达74.2%为住房资产,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比重达59.1%,而美国仅30.6%。
适时、适度挤泡沫
人行2020年8月针对房地产业者祭出号称史上最严调控的三道红线,分别是「扣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必须小于1」,一旦超过就视为踩到红线,举债空间将被大幅限缩。这道紧箍咒,让恒大这类债务庞大的地产商陷入巨大的偿债压力,也逼使他们为了达标降档,不得不积极抛售资产以应对接下来的流动性问题。
大陆早已决心加强房市监管力道,希望慢慢挤出泡沫。过程中难免有厂商或投资人受伤,甚至短期经济可能受到波及,但就长远发展而言,却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房地产泡沫严重的国家或地区,不仅会对其他产业造成排挤效应,也会因资源误置导致企业创新动能受到抑制,甚至会加大社会投机炒作氛围,不利长期资本累积与经济产出。
基于经济长远发展考量,即便面对房地产债务危机事件,大陆还是得坚持房地产市场改革,不能放任房地产泡沫持续吹下去。对正处于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时刻的大陆来说,房市无节制的发展,显然不是一个正面讯号。适时、适度的挤泡沫,绝对是必要的。不过,在挤泡沫的过程中,必须留意相关风险,不能操之过急。简单来说,就是要以「稳」为前提,不能因为强要挤泡沫,反而衍生出更大的金融风险与经济问题,需要谨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