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解析-成长放缓 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之恶

联博观察,中国成长放缓来自三项因素。第一,经济规模扩大下,高成长不易。自金融海啸以来,中国的经济规模大约成长了三倍,这使得维持高成长率变得更加困难。

事实上,试图提振成长可能导致杠杆过高,就中国而言,可能会导致过度依赖房地产等经济乘数较高的产业,这只会加剧现有的不平衡现象。因此,较缓慢但较持续的成长,反而是一条更健康的中期道路。

第二,经济转型下,必要的汰换。从对实体投资和出口的高度依赖,转向更平衡的经济架构。由于许多资源集中投入部份产业,如今那些产业已出现产能过剩、价格降低,浪费的资源被消除或重新部署,导致成长放缓。

第三,新产业还来不及弥补旧产业的经济损失。中长期前景较为乐观的产业尚在蓬勃发展,包括旅游和餐饮等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领域;太阳能与风能、电动车以及其他高科技与绿色产品也同样强劲成长。但这些产业需要时间来弥补房地产和高度投资产业中所损失的经济活动,这也就是为何整体成长会放缓。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中国成长前景?关键是要避免对中国今年订定约5%的经济成长目标抱持太高的期待。目前中国表现最好的产业如旅游与餐饮,不太可能像以前一样大规模扩张,毕竟修建道路和桥梁需要大量进口大宗商品;卖电影票和餐点则不然,这表示中国经济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成为推动全球成长的唯一引擎。

对全球市场来说,这样的演变可能引起许多投资人焦虑,当全球第二重要经济体成长放缓,尤其中国的成长逐渐变得更加国内导向,可能意味着全球整体成长放缓。

联博认为,较具有投资机会的领域包括符合政府商业和意识形态目标如科技安全和减碳的公司,投资人也可关注工业循环类股如客运制造商、堆高机制造商等,这些公司已开发出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商品,并横跨出口与内销市场。类似的机会也存在于家用医疗器材、家用电器、电子商务等产业,中国股市为投资人提供多元的投资机会。

不过,高杠杆的中国企业接下来可能会承受更多压力,尤其是房地产业,投资人应该更谨慎看待。我们认为中国不会倾向于提供大规模振兴房地产,因为这会让近年来的转型付之一炬,不仅加剧失衡更会递延转型时间表。若房地产开发商的违约情况加剧,可能会危及银行业或地方政府财政。虽然中国金融体系的问题不会直接传递到其他国家,但仍足以造成市场震荡。

为了避免房地产业崩盘,中国应会采取针对性、渐进的刺激措施来应对经济放缓,而不是采取「大爆炸」式的刺激措施,来推动成长进入更快的轨道。

面对第四季的中国市场,经济成长放缓将成为新常态,切勿按过去思维,而应是价值投资优先于传统的成长导向方法,识别具有强劲现金流、价值合理且实力雄厚的标的,在纷乱的市场中,精选具有潜力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