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统计疑云下的大陆经济真相

大陆统计局长马建堂日前严厉指出,政府官员在统计资料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是对政府公信力最大的伤害。他要求地方政府要坚决打击统计作假,预防并惩治这类行为。

马建堂指出了当前大陆经济问题的关键,须知,经济活动的能量来自对制度信任与未来的愿景上。大陆经济已进入转折的关键点,未来能否顺利转型、成功过渡,相当程度决定于内部与海外投资者对大陆投资环境的信心,投资信心必须建立在制度与数据的诚实可信基础上。

3月分大陆官方版PMI升至53.1%,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58.0%,显示大陆经济的增长势头仍然强劲。但汇丰版PMI指数仅48.3%,显示明显的减速趋势。3月分通膨数据CPI涨幅为3.6%,比上月小幅反弹。但近期大陆油价菜价涨声」不断,统计数据民众感受产生重大落差。无论官方版民间版统计数据的矛盾,或统计数据与民间实际感受的落差,都引发市场浓厚的疑虑情绪。

大陆经济的确疑云罩顶,单凭统计数据研判经济实情,既不现实也令人难以信服。因此,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等北京高层近期分赴广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地密集调研,希望透过微观和直接感受准确把脉

客观而言,当前大陆投资增长乏力、外需市场疲软、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造成统计曲线复杂错乱,并不难理解。所谓「统计疑云」实际上是宏观经济的「纠结表情」。以官方和汇丰两种版本的PMI为例,前者样本更多涵盖国有部门和大型企业,而汇丰的样本资料主要来自中小企业,加上两者季节性因素的不同处理,最终导致差距悬殊。透过这一原因,资料「打架」的现象反倒印证了中小企业的弱势位置,说明融资困难、税费过重、需求乏力等问题在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中普遍存在,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结构矛盾尚未缓解。

至于官方PMI带来的良好预期与实际经济减速的反差,两者并不矛盾,PMI指数的基本含义在于预测经济走向,不宜与目前实际增长速度相勾连。而第一季8.4%左右的GDP增速,反倒可以证实去年10月至今年1月,PMI连续4个月在荣枯线50%上下徘徊的可靠性及预测价值。由此来看,在GDP增速下降,PMI连续4个月回升之际,温家宝仍然作出乐观判断不无根据。

通膨方面,3.5%左右的CPI增幅确有「不食人间烟火」之嫌,油价蹿高,菜价突袭,温和的统计数字自然成为众矢之的。这其中,既有民众简单思维舆论放大效应的因素,亦有大陆CPI统计口径权重本身的问题。

针对经济数据的弊病,大陆官方已发动统计改革。自2月18日开始,大陆70万家企业透过网路直接向政府指定的统计中心报送资料,避过地方行政干扰。马建堂也专赴浙江、陕西调研,希望将网上交易市场阿里巴巴纳入政府获取真实资料的「重要补充」,透露出对民间经济讯息的重视。此前,官方还罕见公布了数据造假的案例,借以警示地方政府不要以「伪装」资料掩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不过,还有一些相应的改革工作必须加紧推动。例如北京市早在2010年提出增加公布分阶层CPI资料,求更真实、全面地反映物价变动对不同收入人群的影响。但至今仍未见靴子落地。去年该市反而还降低了CPI中低收入者较为敏感的食品价格所占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