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应对恐怖主义回潮

旺报社评

上海合作组织第23次总理会议日前在巴基斯坦举行,会议前夕一家陆企车队遭遇恐怖攻击,造成至少2名大陆人员遇难,多人受伤,为这次会议蒙上阴影,也再次敲响全球反恐的警钟。

这不是陆企第一次在海外遭遇恐攻。今年3月承揽巴基斯坦达苏水电站工程的大陆人员车队遇袭,造成5人遇难。时隔半年多,恐怖势力再度活跃,反映出大陆在海外的人员、机构及项目面临的安全风险不断加剧。

区域动荡 可乘之机

有分析认为,破坏大陆和巴基斯坦共建的「一带一路」项目──中巴经济走廊,是恐怖组织策画攻击陆企人员的主要目的。亦有指出,当前大国博弈的代理人战争风险持续增加,背后推手旨在破坏中巴合作。

无论恐攻背后推手是谁,可以确信的是,面对恐怖主义,全世界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国际社会需加强反恐议题的交流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安全、和平的世界环境。

全球恐怖主义活动进入新一轮活跃期,今年1月伊朗东南部城市克尔曼市发生连环爆炸,造成84人遇难、284人受伤,3月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发生恐攻事件,造成500多人死伤,9月黎巴嫩呼叫器爆炸事件造成9人死亡、约2800人受伤,接连发生的恐攻事件说明,全球恐怖主义正在重新擡头。

澳大利亚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IEP)发布《2024年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恐怖主义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8352人,相比前一年增加了22%。报告称,2023年之前的几年里,恐怖主义一直在下降或保持稳定,然而在2023年,恐怖主义的增长达到2012年以来的最高值。

恐怖主义「回潮」,关键原因可从两方面探索。一是近年来地区安全形势动荡,给恐怖势力提供了空间,欧洲、中东、非洲地区的冲突,激发了矛盾,给恐怖势力造成了可乘之机,刺激了恐怖主义重新擡头。

例如以巴冲突,造成国际社会巨大的分裂,对催生或刺激恐怖袭击活动,起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国际反恐研究中心(ICCT)发布《应对欧洲新暴力极端主义威胁的战略传播方法》并警告称,以巴冲突令全球暴力极端组织得以打开历史、宗教和种族断层。

大国带头 反恐合作

二是美国缩小全球反恐战略目标,国际反恐合作意愿不足。曾经令全球同仇敌忾的恐攻,眼下却成为一些国家相互利用、加剧国际政治阵营对抗的「武器」。「911」事件后,美国与俄罗斯、美国与中国大陆都曾就反恐合作展开探索。不过,从小布希政府的「全球反恐战争」,到欧巴马政府以收缩和再平衡为标志的「退出」战略(Exit Strategy),再到川普、拜登两任政府的「大国竞争与威胁」关切的焦点,美国政府逐步缩小全球反恐战略目标,也逐步缩减与俄罗斯、大陆的反恐合作。

反恐的挑战不仅来自恐怖主义本身,也来自各国之间的不信任、不合作,切不可让大国博弈成为恐怖主义「回潮」的「助攻」。面对当今世界的动荡,人们需清楚认知恐怖活动对世界的危害,各国和各地区在反恐领域,都应当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9月黎巴嫩发生呼叫器爆炸事件,有舆论把呼叫器制造的恶名推向台湾业者,这是令人担忧的局面。这种恶意意味着,尽管台湾距离恐怖势力较远,但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及恐怖主义借助新技术的特征日益明显,过去被认为是遥远的恐怖事件,如今也让台湾有感。

恐怖主义是世界性的难题,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框架组织,都在呼吁国际社会更多地参与全球反恐合作。面对恐怖主义,「单打独斗」难以奏效,点燃全球合作的希望,恢复大国间信任,在机制层面探索更多可行性,才有可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