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低落 陆学者:生育率低不能全算在女人头上

大陆学者称,目前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根本问题还是减负,减轻居民的生活负担,增加居民收入,才能提高人口生育率。(摘自中新社)

人口老化加上生育率低落的现象,已成中国社会结构不可承受之重。有大陆女性学者就直言,生育的成本、就业的不确定性,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都让大陆年轻一辈不愿生孩子;根本问题还是减负,减轻居民的生活负担,增加居民收入,才能提高人口生育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魏南枝接受大「观察者网」专访时指出,现在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很多年轻人对结婚的兴趣都不高,而且不仅仅是一些女性不愿意生孩子,不少男性也不愿意要孩子。

魏南枝认为,这里有成本、收入和生活方式三方面原因,第一是因为当前婚恋生育成本很高;第二,相当比重的年轻人的工作收入甚至全家的积蓄都难以支撑婚恋生育成本;第三,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跟手机「结婚」,与虚拟世界为伴,也不愿意找个人结婚。

她称,在中国,宅男宅女已经成为年轻人中间较为普遍的现象。宅男宅女现象背后必然是不婚不育比重的上升;因为从恋爱到结婚,责任和压力会随之增大,那更不会选择生孩子。

魏南枝感叹,某种程度上,最好的「绝育药」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过度资本主义化、高速膨胀的大城市化,以及就业方式的灵活化。所谓「灵活就业」的另一面是高度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

「他们的需求要求和面对的现实压力之间的鸿沟在拉大,一部分年轻人选择消极面对生育问题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她坦言,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实际上中国社会的托育需求在急剧增长,但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托育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导向之下,面向0-3岁幼儿的托幼机构数量迅速滑坡。

魏南枝还称,「目前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根本问题还是减负,减轻居民的生活负担,增加居民收入,才能提高人口生育率。」

此外,当前的法律对女性的保护是不够的,而且有些法律政策实际上发挥了反向歧视作用,而不是保护作用。

魏南枝说,例如,对女性的产假等与生育相关的福利政策越多,企业越不愿意招聘和晋升女性,意味着育龄女性在职场上受到的歧视会越多。应当看到公共服务过度市场化抑制生育愿望,需要系统调整家庭、就业、工作时间和城市规划政策,这些政策部门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应参与创造有利于家庭生育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