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馆台湾化 蓝忧因意识形态失特色

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王长华欲将史博馆定位为「一座贡献给理解台湾近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史的博物馆」。国民党「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教文体育组召集人陈学圣担心,史博馆会失去自己的优势与特色。(陈信翰摄)

国立历史博物馆闭馆整修逾5年,上月甫接任馆长的前史前馆馆长王长华,近日向媒体透露明年大选后将开馆,并欲将其定位为「贡献给理解台湾近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史的博物馆」。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对此呼吁,勿因意识形态而削足适履,反而会失去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应召开专家会议,确认重启方向。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教文体育组召集人陈学圣说,近年来跟台湾相关的博物馆太多,各馆内容重复甚多,且展品的数量和丰富性有限。因此唯二以中华文化为主的故宫和史博馆,若也跟着「台湾化」,只会让展示更贫乏无趣。

对此,王长华强调史博馆在台湾社会文化史上贡献许多「第一」与「特色」,因此把重新开馆的态度定调为「一座贡献给理解台湾近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史的博物馆」,也是接续前任廖新田、梁永斐两位馆长之棒,重新呈现史博馆优势与特色的方式。

她指出,史博馆典藏文物首先来自河南博物院以及归还日本侵华掠夺文物这两大基础,逐渐累积加上当时躲避战乱渡海来台许多书画家作品,嗣后以巴西圣保罗双年展、中华文物箱环球推展「华夏文化在台湾」的文物发展,以及当代许多扎根本地反映台湾文化生活的创造等等物件,因而勾勒出常设展「流离、聚合、定根、宝岛长春」的故事主轴,这个叙事策略并不等于「台湾化」,而是以博物馆主体以及专业来书写这段故事。

王长华表示,开幕第一档特展,兼顾了本土跟渡海、水墨与西画的范畴,规画「承继」、「融汇」、「绽放」3展示单元,是以俯瞰历史的观点涵盖出全球华人地区的书画发展脉络与宏观定位;第二档的「常玉与留法亚洲艺术家」特展,兼顾了东方与西方的平衡,呈现东、西方艺术交流碰撞的脉络。完全没有要把内容局限在台湾,排斥其他文化。

史博馆表示目前整修工程正在加紧推进中,对于社会各界的关注及建言,都会审慎倾听,并且期待开放对话,不足之处,会继续努力,新馆舍也仍会保有极具特色的绿瓦红墙。